 |
解決高效能電源轉換痛點 關鍵應用加速邁向48V架構 (2025.04.11) 隨著高效能運算(HPC)、電動車(EV)、半導體測試與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對電力供應的效率與密度提出更高要求,傳統的 12V 電源供應架構逐漸無法滿足現代系統的發展需求 |
 |
意法半導體 65W 氮化鎵轉換器 提供節省空間的高效電源解決方案,適用於成本考量之應用 (2025.04.09) 服務橫跨多重電子應用領域之全球半導體領導廠商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簡稱ST)新推出之 VIPerGaN65D 反馳式轉換器採用 SOIC16 封裝,能提供極為小巧且具成本效益的電源供應、適配器以及支援 USB-PD(電力傳輸)快充功能的電源,最高可達 65W,並支援通用輸入電壓 |
 |
高能效馬達加速普及 引進智慧優化流程 (2025.04.08) 受到近年來的節能減碳、高效製造等趨勢發展驅動下,該如何製造出更高能效的馬達,已成為這波製造業投資汰換設備,並希望能最快獲得報酬的選項;包括上游馬達大廠也開始導入智慧自動優化流程、電動運具,期望能加速普及應用 |
 |
解析USB4測試挑戰 (2025.04.08) 從8K影音串流到工業物聯網,從電動車智能座艙到邊緣運算節點,這場由USB4介面所驅動的技術革命,正在重塑人類與數位世界的互動方式。 |
 |
台灣電子資訊製造業擁抱AI轉型 80%導入企業面臨數據挑戰 (2025.03.11) 根據資策會MIC調查,臺灣電子資訊製造業正加速導入AI,目前已有28%業者實際應用AI技術,另有46%處於規劃階段。儘管大型企業在AI布局上仍領先中小型企業,但後者展現強勁追趕動能,預估2024至2026年中小企業AI預算年複合成長率達26%,反映產業對智慧轉型的積極態度 |
 |
推進供應鏈減碳 工具機落實以大帶小 (2025.03.06) 即使美國總統川普二度上任後率先退出氣候協議,導致淨零碳排前景不明。環顧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台灣碳費子法仍陸續接軌上路,促使工具機產業近年來不斷推動節能標章認證、PCR制度等落實以大帶小,推進供應鏈減碳策略 |
 |
百年郵政積極轉型 物流園區建置自動化設備逐次完成驗收 (2025.02.19) 自動化設備為百年郵政積極進行轉型添助力,郵政物流園區(機場捷運A7站)區內4棟建築已逐步完成,於2022年底落成啟用的郵政物流中心之外,郵政資訊中心於2025年1月完成驗收,北臺灣郵件作業中心及營運中心已竣工,正辦理建物驗收作業及自動化分揀設備安裝 |
 |
2025智動化年鑑-採購指南:工業5.0 (2025.02.04) 2025年,全球工業正加速邁向以人為本、永續共榮的工業5.0時代。本年度的《智動化年鑑-採購指南》聚焦工業5.0核心,深度剖析人機協作、客製化生產、智慧決策、永續製造等關鍵趨勢 |
 |
AI智慧工廠啟用 立捷新廠提升自動化產線效能 (2024.12.16) 為達到轉型升級及提升競爭力,中保科技集團旗下立捷國際新建工廠今(16)日正式啟用,中保科董事長林建涵表示,立捷新廠的成立與啟用,宣示該集團正式跨入AI智慧製造關鍵里程 |
 |
台達名列台灣前十大國際品牌 連14年入選台灣最佳國際品牌 品牌價值年增9%創新高 (2024.12.11) 台達宣布連續14年入選「2024年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價值」,名列台灣前十大國際品牌。今年品牌價值達5.93億美元,較2023年大幅成長9%。「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價值調查」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經院委託國際專業品牌鑑價機構Interbrand協助執行 |
 |
宜鼎E1.S固態硬碟因應邊緣伺服器應用 補足邊緣AI市場斷層 (2024.11.13) 隨著AI與5G技術發展大幅提升資料吞吐量、處理需求愈加碎片化,追求高儲存密度、高效能的邊緣運算呈現增長態勢。宜鼎國際 (Innodisk)推出E1.S邊緣伺服器固態硬碟 (SSD),在散熱與出色效能之間取得最佳化平衡,銜接目前傳統工控SSD與資料中心SSD間的市場斷層缺口 |
 |
東芝推出高額定無電阻步進馬達驅動器TB67S559FTG (2024.11.08) 東芝在步進馬達驅動器系列加入新產品TB67S559FTG,該產品支援辦公室自動化設備和工業設備(例如機器人、金融設備等)中使用的恆流控制,無需電流檢測電阻即可控制恆定電流電機已新增 |
 |
PCB搶進智慧減碳革新 (2024.10.29) 當前國內外電子品牌大廠積極推動產品碳中和浪潮下的綠色生產議題,卻累積推進台灣PCB廠商等上游製程端節能減碳的壓力,持續往高階供應鏈轉型發展。並依TPCA盤點產業耗電後,更需要及早投入低碳製造布局維持產業競爭優勢 |
 |
2024.10月(第107期)晶圓製造2.0自動化 (2024.10.04) 經歷疫後晶片供應鏈瓶頸,以及生成式AI問世以來,
既造就先進製造與封測產能供不應求,
更凸顯各地製造人力、量能不足,
現場生產管理複雜難解等落差。
如今智能工廠在追求無人化之前,
勢必要先針對部份製程逐步演進自動化,
並仰賴群策群力整合不同資源,
才能真正強化供應鏈韌性與創新實力 |
 |
數位勞動力開啟儲運新時代 (2024.09.30) 當台灣已進入老齡少子化社會以來,缺工已成常態,業者也該積極重塑產業環境,讓新進人員生活得更有成就感,而非單純從事辛苦重覆的理/搬貨工作。 |
 |
導入AI技術 物流自動化整合管理增效 (2024.09.30) 倉儲物流業看似較接近服務業領域,但由於工業4.0浪潮也驅動著製造業該如何藉此縮短、管理上下游供應鏈;物流業者也必須主動與更多自動化設備、系統整合商深入接觸瞭解,尋求在無人可用的環境下如何引進設備取代 |
 |
晶圓製造2.0再增自動化需求 (2024.09.30) 生成式AI問世以來,先進製造/封測產能供不應求,加劇新建晶圓廠林立,也凸顯當地製造人力、量能不足,現場生產管理複雜難解等落差,全球布局也勢必要追求永續發展 |
 |
2024台北國際自動化展後報導:機電大廠助迎接碳有價年代 (2024.09.29) 碳定價時代來臨之際,今年台北國際自動化展,機電大廠早已洞燭機先,紛紛推出AI數位化與節能減碳解決方案,展現產業齊心投入綠色轉型的決心。 |
 |
以智慧科技驅動新農業世代 (2024.09.27) 在新農業世代,先進科技將成為推動農業轉型的重要引擎,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進展,智慧農業將引領未來的農業走向更加綠色、高效與智能的發展方向。 |
 |
機械聚落結盟打造護國群山 (2024.09.27) 受惠於當今人工智慧(AI)驅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顯著增長,從材料到技術的突破,更仰賴群策群力,半導體技術也需要整合更多不同資源,涵括先進與成熟、前後段製程設備,才能真正強化供應鏈韌性與創新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