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遠距診療服務的關鍵環節
 

【作者: 陳復霞】   2024年08月01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42756】

主持人:CTIMES副總編輯 籃貫銘


與談人:資深編輯 陳復霞


背景

衛福部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於7月1日開始實施,大幅放寬遠距醫療的適用範圍,將適用對象擴大到10類,新增5類對象可用通訊方式進行視訊診療,初步預估約有247萬人受惠。遠距醫療的重要性再次浮上檯面,同時帶動數位工具的需求增加。


通訊診療為創新服務模式,遠距醫療相關資訊系統將進一步整合,讓患者可以得到數位化照顧。從健保給付範圍的擴增、結合資通訊技術、電子化醫療器材、醫資合作系統,至網路頻寬基礎,科技和電信業者成為推動智慧醫療普及的一大助力。遠距醫療檢測技術特色在於設備輕量化和可攜帶,例如超音波、內視鏡、定點照護檢測等,先進感測創新個人終端裝置,AI技術驅動創造新應用價值,透過先進的無線通訊技術擴大使用區域,能夠帶動電子產業的成長動能。



【問題1】《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於7月1日上路,遠距診療服務的重要性再次浮上檯面?

【答】陳復霞(簡稱陳):隨著資通訊(ICT)技術迅速進展,串流技術進步、螢幕與攝影機解析度提升、智慧型手機普及,以及先進的傳輸技術到來,遠距醫療將面臨再一次全新發展的契機。透過視訊診療的新模式,由專業的醫師透過手機或電腦平台,為偏遠地區民眾或長照機構患者進行醫療照顧、遠距診療、病情追蹤。


視訊診療的雲端醫療資訊系統服務通常是透過App下載,由簽約合作的各科別專科醫師提供線上醫療諮詢服務。大眾可透過服務連結,包括遠距生理傳輸、電子照護紀錄、緊急求救、資安管理,經由拍照圖文、電話和視訊等方式直接線上諮詢健康問題,健康醫療數位化讓溝通零距離。


由於醫療照護的對象及場域逐步開放,讓數位基礎建設、醫資系統、遠端監測醫材設備得以擴充應用,不過,新興醫材與數位醫療技術需要有醫療照護等相關場域的驗證,因此與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不同,廠商投入前須考量醫療端需求,明確商業模式和投資(付費)狀況。


【問題2】推動遠距醫療服務有哪些關鍵環節?平台設備的重要性?


陳:從民眾端的需求出發,通訊診療發展除了軟硬體整合,許多潛在的問題尚待解決,涵蓋操作、法規及資訊安全等。在遠距醫療流程環節中,大眾最關切的部分是遠距醫療必須配合熟悉各種技術層面的操作人員(熟知相關儀器應用與故障排除),以及對於不同科別醫療人員的專業信任度都是遠距醫療不可或缺的一環,至於平台設備著重於診療的精準度、可信度考量,主要為遠距醫療人員隨身攜帶的疾病篩檢設備與個人慢性病的監控產品,包含手持設備、軟體與貼片等,因應即時疾病篩檢及慢性健康監控需求,以「機動性高」與「即時性高」的產品最適合。


未來,可攝取感測器、智慧隱形眼鏡和皮膚貼片將收集先進的生物辨識資訊。隨著醫療物聯網的發展,遠距醫療應用程式的開發將越來越多,患者生成的數據可支援個人化虛擬診治。而影像、聲音及動態影像分析隨著AI技術提升效果,如應用程式以AI可透過分析聲音資料,來辨識語言流暢度與認知障礙。未來中華電信將在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導入AI應用,例如AI語音預診分析掛號、雲端次世代SaaS應用等。


【問題3】未來的遠距醫療產品及服務的特性是什麼?


陳:在數位健康照護科技的影響下,家庭場域在醫療保健的重要性漸增,在數位化未來,家庭場域與醫療院所數據的串聯與整合更加重要。新的互聯健康資訊和穿戴式感測裝置將成為主流,使患者在虛擬就診期間更容易與相關對象共享重要的生理數據。例如測量的心音聽診器、指尖脈搏血氧儀、血糖監測儀等。AI晶片與感測器將符合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強調低耗電和運算高效能的平衡,多元異質感測器融合等,而AI運算伺服器的傳輸速度更快,強化散熱技術,兩者可驅動生成式AI平台智慧應用。在醫療器材軟體部分,AI檢測診斷持續研發,匯集物聯網、AI及大數據,透過應用程式開發形成以患者為中心的系統,涵蓋虛擬實境(AR)和擴增實境(VR)AI、機器學習、雲端及追蹤解決方案,其中以AI、機器學習及語音辨識最受關注。


遠距醫療的應用情境涵蓋日常照護、偏鄉診療和緊急救護等範疇,未來遠距醫療服務逐漸鏈結生活中的各個醫療場域,影像、聲音及動態影像分析技術提升,而演算法能將訊號處理成為有意義的視覺資料呈現,加上AI運算的整合服務等,輔助醫師視訊問診監測,而符合法規標準和通過商業模式的驗證,將推動遠距診療更加便利。


**觀看更多十日談內容:



相關文章
資源整合注入新能量 5G優化遠距醫療成效
以人為本&數位科技指向 啟動智慧健康照護策略新思維
智慧防疫跨域整合 數位引擎推動創新商機
拓展醫療領域之新興應用
行動醫療的穿戴新體驗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智慧校園 ICT+AI 把關 7-11未來超商X-STORE 8啟動
» Anritsu Tech Forum 2024 揭開無線與高速技術的未來視界
» 光寶攜手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推動5G創新節能應用
» 施耐德電機響應星展銀行ESG Ready Program 為台灣打造減碳行動包
» 鴻海研究院與劍橋大學合作 實現端口式量子傳送技術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8.126.4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