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AN聯盟成立的目標是以透過與各方建構生態系統,促進AI技術在行動電信行業深入發展。AI RAN的推進,接續著第一波AI技術在能耗與選址等面向的表現,將以更成熟的AI技術為行動通訊傳輸系統附加在頻譜利用率、網路延遲表現、傳輸安全、維運管理等面向精進,亦有助於2025年之後活絡行動通訊設備市場的動能,並成為新標準發展之重要推手。

/news/2025/03/06/1517128530S.jpg

5G商用後,全球行動電信商把握大約十年一次的行動通訊標準推陳出新機會,向用戶推出新服務資費套餐,無非是想藉此創造一波複數年營收成長的動能,相關的軟硬體供應鏈也因此受惠。

然而,2019年由南韓、中國、美國等陸續推出第一個5G商用網路至今僅五年,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大型電信商在設備的資本支出的規劃上,卻已呈現微幅增加甚至削減的疲態。其中的一個市場訊號,在於行動設備供應商協會(GSA)在2024年11月的統計:5G準網路(Non-Standalone;NSA)與真網路(Standalone;SA)分別為619與151張,這代表行動電信商都知道5G網路必須由NSA往SA升級才能充分發揮5G的優勢,但只有約1/4的業者付諸行動。這也讓特別是Ericsson、Nokia等行動通訊系統大廠在2023與2024兩年的營收表現未盡理想。

行動電信商現階段為何不願大幅加碼投資5G?

一、前期投入成本偏高:除了基地台天線一直到核心網路等設備更新外,包括競標更多5G頻譜都讓電信商在5G投資的前期付出龐大資金,因此,後續5G網路僅願意採取多年穩健拓展的策略。

二、用戶營收成長有限:5G商用前期,電信商主要以更快的傳輸速度吸引用戶升級資費套餐,各國業者在推出的前幾年均有不錯的效果。但隨市場競爭、用戶成長趨緩,5G紅利已逐漸消失,讓許多電信商採4G/5G並存、回收一部分再投資一部分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Ericsson預測2024年全球行動訂閱數將達87億個,4G與5G分別達49.9億及22.7億個,前者仍是主流。

在上述市場環境下,行動電信業者正思考能幫助產業發展的新題材,而近幾年當紅的人工智慧(AI),就成了眾所矚目的方向。

對行動電信商而言,AI並不算是新名詞,主要原因是過去幾年,無論是透過自研,或是採用通訊系統業者偕同第三方軟硬體夥伴所開發的5G x AI解決方案,都已投入營運中使用。列舉臺灣行動電信商導入的兩個案例:

一為「AI節能網路應用」,主要是電信商透過系統自動監測各基地台的能源使用狀況,並且可藉由大數據預測網路流量,搭配演算法採取相應的節能模式。由於5G網路運作的功率較高,透過這樣的產品可平均節省25%能耗且不影響用戶使用體驗,有助於電信商節省電力成本。

其二則是「AI選址應用」,行動電信商透過收集網路覆蓋率、人流資料為基礎後進行大數據分析,取得最適合位置後再進行5G基地台的搭建與升級,讓成本效益最佳化。

從上述案例可知,在5G商用的前期,電信商針對網路營運中耗費電量最大的設施:行動基地台(約占整體用電3/4),透過AI大數據的分析,無論是選址或者能源管理,都有效降低了能耗使用,藉以優化電信商的營運成本。

(本文為徐子明、洪春暉共同執筆,洪春暉為資策會MIC所長,徐子明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