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相關物件共 27
(您查閱第 頁資料, 超過您的權限, 請免費註冊成為會員後, 才能使用!)
邁向AI與IC產業結合之路 (2020.02.18)
隨著AI應用日愈擴大且趨於複雜,運算能力成為當今推動AI發展的新動能。可以預見的是,硬體IC產業將陪伴新興AI產業的成長。本文敘述AI的長短處,以及AI神鷹設計理想的、互補的協同合作模式
AI本質及其商業的康莊大道 (2019.07.09)
AI必須在決策者的「決策時間點」與「行動時間點」之間的數秒鐘內,必須即時納入當下的決策,做出智慧的推論。
電子業智慧化之道-介紹「兩段式」移植策略 (2019.05.17)
在AI時代裡,「軟硬結合+AI模型」成為大家關心的產業議題。本文提出了「兩段式」移植策略,並且提出範例說明。
不插電學AI:快樂學習人工智慧 (2018.12.25)
過去二十年來,國內外都有機構在推廣「不插電學資訊」的學習途徑。因此,也可以將其擴展到「不插電學AI」,讓人人都能輕鬆愉快地學習AI、掌握科技發展的動脈。
多機器人的創新組合開發技術 (2018.12.19)
除了製造機器人產品之外,創造多台機器人的協同合作,也是很有趣且具有商業價值的。
AI 時代裡,中小學如何推展創新學習? (2018.10.19)
人們有兩條主要的學習途徑。第一個途徑是「慢學快思」,非常重視起點是基礎,必須扎實,認為起點是根本,本立而道生;第二個途徑是「慢思快學」,我們可以從兒童的學習階段就培養「以終為始」的思維習慣
AI 產業的「三合一」平台融合策略與架構 (2018.08.29)
台灣擁有強勢的終端硬體技術和產品,加上自有IP的UBOT平台軟體,能夠逐漸在終端設備行業上形成一個平台效應,再搭配當今熱門的區塊鏈交易平台,形成三合一的AI產業平台融合大策略
AI時代的創新教育之路 (2018.07.17)
人工智慧的「快學快思」能力日益精進,面臨這麼大的挑戰,我們如何邁向未來更好的出路呢?本文提出一個學習創新的新路徑:「慢想快學」,具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特性
AI資料平台型企業的商業模式 (2018.06.15)
以演算法作為AI企業競爭優勢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當今的AI產業逐漸進入資料來源的競賽時代了。
人類如何向AlphaGo學習出人頭地? (2018.05.10)
如果人類能從AI強化學習得到啟示,強化探索能力,則人人能探索更多的可能,得到更多的機會。
知識3.0:美好出路常在無法否證的地方 (2018.01.29)
改變知識結構可帶來不同的視野,透過知識3.0的視野,將能夠更有效探索未被否證的路徑。
AI 時代的創新教育:AI思維+設計思維 (2017.11.24)
機器與人類的智慧化之路,是非常互補的、可以非常有效地相輔相成。
從VR 與 AI 的發展談VR+工業4.0的結合 (2017.07.19)
從工業4.0的角度看,VR和AI這兩項技術都是工業4.0所需要的兩項要素。工業4.0裡的智能工廠和智能製造願景,不但依賴AI技術和產品的發展,也仰賴VR技術和產品來支撐。
從「教育+廣告」看VR發展前景 (2017.06.06)
由於學校是培育人才的重鎮,學生們會深深感覺到,VR不只是一項「應用」一下的「技術」,而是豐富自己內心創作、關懷外在廣大世界的心靈素養重要元素。
如何建設校園的VR素材整合平台 (2017.04.10)
本文以大專學校為例,說明如何開發一套,讓學校師生們透過行動App來存取或觀看平台上的R素材。當學校區域平台裡的R素材逐漸豐富,就能進行素材的授權交易了。
平台戰略:台灣VR產業的康莊大道 (2017.03.08)
從傑出的單項產品出發,依循產品的上下游,順藤摸瓜,逐漸建立平台、擴大生態…從產品型企業,轉型成為平台型企業,是台灣許多企業的出路。
VR的特質:無框、自由度和3D互動 (2017.02.08)
VR的應用越來越廣,藉由本身的無框、自由度和3D互動特色,再予透過與其他技術的鏈接,其發展前景逐漸明朗。
VR新科技開創台灣新經濟 (2017.01.23)
40年前台灣IT產業的成就秘訣曾經藏在半導體的細節裡。40年後的今天,台灣下一波的科技(IT)+文創(設計)融合產業的成功祕訣很可能就藏在文創的素材細節裡…
從「經濟視角」看台灣VR產業 (2016.12.13)
大家都知道,視角(View)是人們以特定角度去觀察一項真實事物。也像人們用兩隻眼睛觀察同一件事物,所觀察到的會更貼近真實。
台灣的下一步 全世界都在看 (2012.05.08)
宏碁前CEO蘭奇說,軟硬整合能力是現在台灣所缺乏的。 然而被代工所套牢的台灣科技業,能否仰賴軟硬整合起死回生? 太難了吧!台灣如何才能走出一條整合的新坦途


     [1]  2   [下一頁]

  十大熱門新聞
1 Basler全新小型高速線掃描相機適合主流應用
2 意法半導體三相馬達驅動器整合評估板加速強化性能
3 Pilz開放式模組化工業電腦適用於自動化及傳動技術
4 SKF與DMG MORI合作開發SKF INSIGHT超精密軸承系統
5 宜鼎E1.S固態硬碟因應邊緣伺服器應用 補足邊緣AI市場斷層
6 SCIVAX與Shin-Etsu Chemical聯合開發全球最小的3D感測光源裝置
7 Microchip支援NIDIA Holoscan感測器處理平台加速即時邊緣AI部署
8 Flex Power Modules為AI資料中心提供高功率密度 IBC 系列
9 瑞薩全新RA8 MCU系列將Arm Cortex-M85處理器高效引入成本敏感應用
10 Power Integrations推1700V氮化鎵切換開關IC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