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動化自2019年起躍居汽車產業顯學,無論是混合動力或純電動車,帶動一波電動車市場快速發展的趨勢,動力技術持續革新,驅使電動車日益普及。發展至2023年,全球電動車市場已呈現「平價化價格競爭、中國車廠崛起」的跡象,預估2024年也將延續此一態勢。不過,受到產業競爭格局重塑,以及各國政策調整之影響,預估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動力將放緩,綜合各國際車輛單位與車廠數據,資策會MIC預估2024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為1,680~1,750萬輛,較2023年成長約20-25%。

面對市場成長速度減緩,估計全球電動車產業將進入汰弱留強階段。傳統車廠態度轉向保守。自2024年年初至今,諸多車廠對於「全面性電動化」的方向進行修正,如賓士預計將品牌純電計畫延後5年至2030年,福特汽車縮減電動車新車型研發,通用汽車放棄2024年中達成生產4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此外,新創車廠將進入縮編重整,如美國新創車廠Rivian、Lucid、Fisker、Arrival、Lordstown Motors等,中國新創車廠如威馬、天際、奇點、愛馳等,甚至面臨經營危機。

資通訊業者則對電動車市場持觀望態度,年初蘋果宣布放棄造車計畫,顯見是其評估市場潛力與競爭態勢後,不得不為的決定。不過中國業者小米量產SU7,則顯出中國業者「中國製造」的逆襲能力。雖中國與非中國業者出現迥異的策略選擇,但預期多數未加入電動車造車行列的資通訊業者,恐將持續處於觀望態勢。

預期政策環境調整將增加2024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的不確定性。歐洲視「零/減排放」為環境目標,然而近期歐洲各國電動車政策正在削減甚至是取消,包括英國對於個人電動車補助已取消補貼、法國補貼新政基本上將中國產電動汽車排除在外、德國對於電動車補貼政策突然於2023年12月中旬戛然而止,這些無疑都會影響未來電動車市場成長。不過長期而言,歐洲仍回到環境目標之上,加上2035年禁售燃油車規畫,預期短期內歐洲各國僅為縮減政策補貼,回歸市場機制運作。

美國的新能源政策則缺乏延續性,相關政策包括新能源車、太陽能、電池等,更為共和、民主兩黨的重要分歧。今年底美國總統大選,預計將為新能源相關政策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美國在製造業(尤以汽車、資通訊產品)回流的政策方向不變,對於降低中國依賴、近岸/友岸外包,再到美國製造,政策方向不變,將驅使電動車上下游供應商朝美國生產的方向發展。

相較歐美,中國新能源政策穩定且為其重要戰略,持續朝著「有電無油」方向發展。插電式、增程式搭載內燃機的新能源車仍將是燃油替代的主力車型,中國全國性的財政現金補貼已經取消,地方政府根據各地情況還會給予一定額度的地方補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28年開始,中國的新能源車財政、稅收補貼政策將可能全數退出。

台灣廠商正面臨電動車市場顯著的變化,合作的車廠與供應商為適應變化,需留意其經濟條件、競爭格局和技術發展進度,將是2024年重要課題。長期來說,電動車仍作為減少/零碳排放的重要能源轉型載具,經過汰弱留強產業重整後,預期將回歸市場供需機制。

(本文為何心宇、洪春暉共同執筆,何心宇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洪春暉為資策會MIC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