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社群討論 / 新聞報導論壇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線上)
nbsp;
來自: 台北縣
文章: 178

發 表 於: 2012.02.23 07:54:48 AM
文章主題: Re: 一年進步1000倍的電容式新觸控技術
我的答覆
感謝提問
(一) SuperC_Touch的觸控技術不會無償提供技術,歡迎大家來洽詢合作。
(二) 能公開的資料都在我的微網誌中,其餘的部分為暫時無法公開。
(三) 目前SuperC_Touch的觸控技術並不適合在SID會議上公開。
(四) 實驗的部分都已經完成,感謝貴公司的好意。
(五) 每一家的技術都有其獨特的優點,SIS的方法由於本人資訊不足不方便評論。
(六) 香港 InferPoint (智點) 也有類似的提案可以去參考看看,不過他們在Sensing的部分可能較弱。
目前許多台灣的相關業者,在與我洽談合作模式,如果貴公司有興趣也歡迎派人到台灣洽談謝謝。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回覆文章 回頂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線上)
nbsp;
來自: 台北縣
文章: 178

發 表 於: 2012.02.28 10:34:28 AM
文章主題: Re: 一年進步1000倍的電容式新觸控技術

一位媒體業的好朋友提問

   李總經理提出ZGS的方案可以將觸控面板的成本降到零,應該會對整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相信會有許多的業者會要尋求與你合作,請問目前進度為何,有沒有遭遇困難?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回覆文章 回頂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線上)
nbsp;
來自: 台北縣
文章: 178

發 表 於: 2012.02.29 06:27:13 AM
文章主題: Re: 一年進步1000倍的電容式新觸控技術

我的回答

    許多業者看過我的Demo(其中也不乏世界級的公司),每位看過的人都有共同的反應,驚訝與不解,違反所有的已知,心中不願意承認,卻也沒有一位能提出反證,由於目前看過Demo的都是大型公司的技術主管,從會後的反應看來多數都在觀望中,其實將心比心如果我是他們也會做相同的事(不會放下已投入許多資源所做的事再重新開始),私下問過一位業界的好朋友(非主管)為什麼如此重要的技術,卻沒有應有的待遇,他的回答也令我佩服,他說目前SuperC_Touch技術屬於無害中(非即時與主要的競爭對手),對大家而言構不成威脅,目前大家的重心都還放在OGS上作競爭,必須等到Apple In Cell技術量產時大家才會警張,到時SuperC_Touch 的重要性才會浮現,這位好朋友說的話真是 一語中的

        組織越大分工就越細,各部門的工作就越專注,大幅改變的機會就越低,除非有眼光獨到有魄力且資訊管道暢通的CEO,才有可能完成改變,現在的局事變化劇烈,也就是對各家CEO的最大考驗。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回覆文章 回頂端

SuperC_Touch
論壇會員(不在線上)
nbsp;
來自: 台北縣
文章: 178

發 表 於: 2012.03.01 10:46:12 AM
文章主題: Re: 一年進步1000倍的電容式新觸控技術

       請問就您所提到的LCD帶入的雜訊以V Com的反轉訊號與背光模組的電源雜訊為主,若LCD改為bottom emission oled(現在比較夯的DISPLAY)來考慮的話,堆疊層(TOUCH →基板→TFT ) ,那應該變成TFT所帶入的雜訊應該更大嗎?per-pixel的寫入電位(2T1C電壓驅動)皆不同,所造成的電壓位準皆不同感謝答覆

我的答覆

因為沒有實際做過實驗,在此謹就個人的推論回答提問
      TFT LCD
用的原理像儲存電荷的電容產生電場來改變液晶的排列,形成光線的通過與否,靜電效應非常明顯,對以量測電容方法的觸控技術影響很大。

        OLED
是用電流通過發光二極體的介面產生光源,屬於移動的電荷,靜電效應較不明顯,對量測電容值的觸控技術影響較小,但會產生磁場效應,對使用電磁式的觸控技術可能要小心處理,有些韓國的手機或平板都會加上電磁式的觸控(用於觸控筆),應該會有影響。 基本上筆者認為在OLED上作觸控會比在TFT LCD上作 觸控要來的容易,不論是 OGS or In Cell都相同。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回覆文章 回頂端
[上一頁]     1  [2]   
  相關討論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專欄]大陸創新創業人才磁吸效應的挑戰
NEC發表可不受天候影響的光解析技術
[評析]台灣新定位:與全球創客接軌
  相關新聞
醫材業產值重回成長軌道 2024年前10月年增2.1%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MIT研發機器蜂 有望實現人工授粉
AI 助力解碼基因:預測疾病風險的利器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微創神經介面技術 引領腦機互聯時代
  相關文章
感測器融合:增強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安全性
生成式AI為製造業員工賦能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智慧建築的新力量:從智能化到綠色永續
實現AIoT生態系轉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