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商時報報導,工研院材料所於日前舉行之電池與材料成果發表會中,展出奈米級電池、鋰電池電極材料及可攜式型的燃料電池組,對於協助國內廠商發展電池材料本土化助益頗大。同時,材料所也導引國內廠商開發利基電池產品,以對抗大陸業者的低價競爭。
該報導指出,材料所所長劉仲明表示,國內每年電池需求規模約在250億元,包括筆記型電腦、手機等,皆是主要需求來源。但國內廠商每年只能提供25億至30億元、只有十分之一的產量,而其餘九成市場由日本廠商獨佔;據估計,全球電池市場在2003年預期將有45%成長,達到12.5億顆的規模。面對中國大陸以低價搶單,日、韓廠商也將生產基地往中國大陸移的趨勢下,國內廠商必須走利基市場,始能自成一格。
材料所發表的多款電池材料技術,即鎖定較高階技術領域,其中高分子鋰離子二次電池訴求低生產成本與高安全性,目前已將此技術移轉給國內的動能科技;大功率電池,使用在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的鋁電池技術,也技轉了台灣超能源。
在高效能奈米鋰電池電極材料開發,近來也顯出成績,其中自成長奈米碳鬚石墨負極材料與奈米級超晶粒鋰鈷鎳正極材料,二者皆具低成本、高電容量、高安全性與大電流充放電率的特色,也分別移轉給國內的中鋼碳素公司與鐵研公司。此外,材料所也完成攜帶型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雛型的開發,其目標為延長筆記型電腦與手機的使用時間,預期2004年會有具體果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