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安全議題的持續發燒,連帶使得認證實驗室業者們,對於認證業務上也必須有所調動,才能滿足當前產業的發展需求。身為認證實驗室的主要業者的UL,就有這樣的情形。
|
UL能源暨電力科技部事業發展經理陳立閔 |
UL能源暨電力科技部事業發展經理陳立閔打趣的說,其實每個終端產品都需要安全認證,但每個產業對於安全的重視程度不一,也並非每個業者都願意投入成本在該領域中,所以UL的作法,就是成立獨立部門專門負責不同產產業的安全驗證工作。陳立閔從UL的角度切入談到,或許有些業者認為,Security(資訊安全)與Safety(功能安全)各自獨立,市場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不同,但UL的看法,則是Security可被歸類在Safety的一環。
陳立閔解釋,UL思考的是,在系統運作的情況下,如何定義「失效場景」,來思考失效場景的成因,透過風險程度或是造成傷害程度上的不同,來界定不同的安全等級,所以一旦Security一旦被攻破或是造成負面影響,對於系統的Safety來說,就是失效的成因之一。換言之,Security與Safety兩者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然而,陳立閔進一步談到,就目前UL與產業界接觸的狀況來看,產業界對於Security的認知或是定義,還是相當混亂。舉例來說,「資訊安全」偏重的是資料是否會被竊取或是遭到竄改,而網路安全則是以網路層為依歸,在這個領域也有自己的安全要求在,再者,網路安全也可以區分成「內網」與「外網」,但大部份的人的認知,也僅將網路安全停留在外網領域,對於內網並沒有太多的著墨。
但進入到物聯網的世界後,由於定義上相對混亂,陳立閔認為,在說法上,或許用「Cyber Security」(中文可以翻成軟體安全)會較為貼切,可以泛指扣除功能性安全以外的安全性要素。
陳立閔舉例,像是資訊(或是指令)傳遞出現延遲的情況,乍看之下,在某些應用可能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在車用領域,光是「踩煞車」的行為,資訊傳遞延遲的情況出現,就有可能造成乘客生命安全的疑慮,若放大到整個物聯網的環境,如果考量到資訊傳遞能否及時,但同時又要考慮到加解密等安全性的問題,對於物聯網硬體來說就會是一大考驗,進一步的說,就可以帶動物聯網在硬體規格上能有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