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雖然不是什麼新鮮名詞,但卻是近來產業界最夯的發展話題。主要原因就是在摩爾定律高度成長背景下,運算資源越來越豐富,同時可以嵌入在任何輕薄短小裝置之中,並且相互串聯來產生更大的智能應用。不過,隨著AI發展,也讓人們產生更多的疑慮,AI到底對人類社會是福是禍?
/news/2018/02/26/2128458630S.jpg |
有句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意思是要人們保持樂觀進取的態度,因為很多事情會自然伴隨發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同樣地,科技發展也是不可逆的工程,只有面對它、接受它,才能處理它、放下它,任何事物的發展或應用其實是存乎一心、因人而異啊。因此,又有一句話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依。」禍福彼此相依擺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就看你怎麼趨吉避凶。
當然,要趨吉避凶得先認識AI的本質是什麼?依照維基百科上的定義,AI是指由人造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它的核心議題包括推理、知識、規劃、學習、交流、感知、移動和操作物體的能力等。這些演算的能力,基本上都是由人所賦予的任務或目標,也就是說其實是依附人們的意識在運作。所以,AI不論如何強大,也只是人類的輔助工具而已,不會具有獨立的人格與心性。
AI通常表現出理則運算上的優勢,善於將各種數據(Data)整理成有條不紊的資訊(Information),再透過分類過濾等演算法則來提供知識(Knowledge)應用。事實上,到了知識這一端,AI就已經力有未逮了,因為在知識的應用判斷上,看起來合理合情的行為模式,但在不同時空、不同角度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AI不論如何模擬都只是片面且既定的規則而已。進一萬步而言,AI透過自我學習來改變規則,也只是一種片面且既定的知識學習模式。
既然AI最多也只能推衍某種知識系統,那麼超出物外的洞察力(Insight),就需要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才能創造與領受。所有知識系統都只是創造與領受後的結果,有的是共業,有的是別業,是福是禍,當然是各人造業各人擔。至於更全面性的體悟、覺醒,如果沒有共通的心性本質,不能夠去關心自己、關心他人,就沒有任何智慧(Wisdom)可言了。
基本上,現代人對於AI時代的來臨,是處於相當緊張與徬徨的狀態,因為人們受到工業生產物化、機械化的影響,忘掉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當AI智動化可以取代大部分人工時,也就不知所措了。IT界的聞人李開復就曾經在一場演講上指出,AI時代來臨,人類有很多工作會被AI取代,人類未來只剩下兩件事:一是創造力的工作,二是有愛心的工作。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現在的人有多少是有創造力或愛心的呢?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重新認識人的本質,並且和光同塵,慈悲應物,就能夠趨吉避凶。曾經有一位業界的先進問我一個問題,當運算資源無限、記憶資源無限的時候,你認為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世界?我當下毫不猶豫的回答他,那會是一個心想事成的世界,同時也會是一個事與願違的世界。這就是現實,如果你能誠心誠意的面對它,那麼福至心靈也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