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对各行各业都产生冲击,特别是信息电子制造业受创尤其严重。也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就倡言,是否应该朝软实力发展,亦即提升软件产业的竞争力以提升附加价值,并协助产业结构调整。事实上,这几年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关注不可谓不多,但产业的发展似乎距理想还有一段距离,到底应该如何着手,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个人观察,国际化能力与经验不足,应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致命伤。以台湾软件产业的产值来观察,软件业的产值多数来自国内市场,出口部分占得很小,不及国内市场的十分之一。从数字就可以看出,软件业者主要是仰赖国内市场,因缺乏国际市场开发的诱因与压力,导致影响积极培养国际化能力的意愿,更进一步造成国际市场开发能力的欠缺,而必须更加仰赖国内市场,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负面的因果循环。

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在国际市场的开发上,厂商普遍欠缺国际观,研发工程人员的英文能力不及于印度、新加坡等竞争对手,管理层级因忙于例行性的作业,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与了解也十分欠缺,国内市场经营的思维,也无法适当的调整。此外,国际营销人才的短缺,也是不利于国际市场开拓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国际市场上,软件产品与硬件产品的市场特性有很大的差别,在硬件产品市场中,由于产品形体上的限制,生产上需要人力及相关资源的投入,以及运送、仓储等后勤因素,较不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产业现象,市场往往是由一群厂商分食,在国际市场的开发上,比较容易看到成果。

相对的,软件市场有一半的规模来自于产品类的区隔,在软件产品的开发上,几乎以研发成本为主,生产成本很低,生产上也较不受地区的限制,因此很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现象,以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件产品的发展来看,似乎都符合此一现象,所以,想要进军国际软件产品,必须在国际竞争中名列前矛才有机会,困难度相对高于硬件市场的开发。在产品类的区隔中,我国厂商不论在产品或国际知名度上,都不具备前述关键性成功因素,竞争力相对不足。

尤其,国际市场的开发,从产品开发到营销活动,都有经济规模的问题,国际性大厂具有市场与资源上的优势,可以透过高度垂直整合,建立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活动的经济规模,但我国软件公司的规模较小,若不与其他同业形成分工体系,而实行单打独斗的策略,则每一项活动都需要人力与资源的投入,并不具备经济规模。

再者,在国际市场开发上,利用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与国际大厂合作,也是创造出口的可能模式之一。我国的信息硬件产业,即是在国际分工上的清楚定位,成为国际大厂代工的合作伙伴。但相对的,软件产业在国际分工上的定位似乎仍然不够清楚,不仅没有发展出国际大厂互补性技术能力,软件人力也相当欠缺。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上较具利基的是华文市场的应用能力,但此一机会随着大陆软件产业的急起直追,似乎正在消逝之中,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隐忧。

此外,随着厂商的西进,也将软件业者带进大陆市场,然而,进入市场的动机差异很大,部份业者是着眼于长期性的市场耕耘,但也有不少业者是因为在台湾市场经营不善,转赴大陆市场开拓商机。由于业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又欠缺整合,各行其事的结果,导致市场秩序紊乱,使得市场吸引力大大的降低。

整体而言,在市场导引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又影响市场发展策略的因果循环下,国内厂商已经习惯于以国内市场的思维,来发展其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不足,又将自己限制于国内市场的范畴中。因此,如何积极改善国内市场环境条件,协助厂商累积国际化的能力与经验,以进一步建立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为当务之急。

(作者现任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