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乃至國外,都相當欠缺對電子零組件的分類研究,一般的歸類整理都沒什麼章法可言,我則對於這項分類的思索已經蘊釀兩三年了,在我到日本東京秋葉原的大書店中,只看到一本電子工業年鑑做一些產品的彙整歸類,其中固然有些脈絡可尋,但都只是一些功能性與沿革性的暫時分類;在我隨團到美國矽谷採訪的時候,也都有注意,也向同行的老外編輯打探,但都看不到相關的分類研究,可能是我語言不通,而且他們對分類法也不怎麼有興趣吧。也許有人會認為高科技發展太快了,根本來不及分類,這一點就太高估科技的創造空間,也太低估大自然與人本身的力量了。
大家常說:「太陽底下沒什麼新鮮事」,從某些角度來看好像很灰色,但從另外一面來看則更為積極有意義,因為在太陽底下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所以沒什麼特別新鮮事須要大驚小怪的,保持平常心不是很好嗎?然而不管什麼角度來看事情,都表示了在太陽底下蘊含著一定的理則與變化中的因果關係。下面就是筆者對電子零組件以產品為主,所做的一個初步概念的分類與原理原則的探討:
壹、概說
電子零組件固然是一個高科技產業,但是由於快速的變化與發展,許多根本的學術文化基礎,卻往往被忽略,大部份都是人云亦云,顧得了枝節末稍,但卻又忘了它的全體大用。這都是因為欠缺一個完整思想體系的緣故,畢竟電子零組件仍不離生命的本質所關懷,更不出生活的應用所範疇。
有道是:「哲學為科學之母」,因此製作一個有哲學、科學根據的系統分類,實乃是電子零組件業的當務之急,筆者雖然不是對個別產品有深入研究的專業工程師,然而憑著在哲學思想領域的多年接觸,以及在發行編輯零組件雜誌時的概觀之便,在此不揣簡陋,試著提出一套分類法,希望能與業界乃至學界共享,也就是說本項分類法雖為本刊所獨創,但是完全授權各界在任何領域使用。在使用中,除了請不吝給予筆者等指教外,並希望能夠共同研究改進,使此一分類法更趨完備,因此在使用時請註明分類原則為「易立達高科技分類法」(英文請用EZter Hi-Tech Taxonomy)即可。同時也會在網站上設立相關論壇來開放討論,方便研究發展。
孔子曾經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同樣的,對於一個電子零組件產業,要成就一個可大可久的未來,首先要做的當然也是「必也正名乎」。所以筆者也是戰戰兢兢的反覆推敲思考此一分類法,其中在理論架構上,因為牽涉到許多佛學的專有名詞,為顧及在佛學領域上較少涉獵的讀者之便,有關佛學名詞,都會稍作解說,至於牽涉到其他學說的部份,讀者應該比較容易找到相關資料,所以不另說明。
在本篇裡分成二個方向來依次說明:
- 1.理(註1)的分類─應用三分法的原則,以獨立產品為分類的主軸。
- 2.事的分類─應用四分法的原則,以市場實務為分類的軌跡。
論理的部份可以看出產品發展的脈絡與未來可能的方向,對產品企劃研發人員而言,不僅可以歸類建檔,在開發新構想時,馬上可以為新構想、新產品做一個明確的定位,同時省卻許多到處摸索碰壁的麻煩。市場人員則能夠藉此知己知彼,在行銷中充份掌握優勢。
論事的部份則可以從中看出事物的因果關係,在多重角度的檢視下,理解事情的真相。也因為情報的正確完整,對決策管理、公共關係都會種下良好的基礎因素。
常常有的人偏向理論技術的發展,有的人則是偏向事務關係的操作,並且固執己見,互不相讓。這實際上都是偏頗的劃分與思維,是相當危險不圓滿的做法。只有將理事的分類交叉應用,所謂理無事不彰、事無理難成,理中有事、事中有理,這樣才能合乎人們對資訊、資料的需求,達到圓融無礙的恰當分類。
貳、理的分類─產品分類法
一、前言
文者紋也,凡是人類走過的痕跡,都可以叫做人文。這裡指的高科技是以電光科技類(即有關電子電能與光學的科技)為範疇,這當然也是人文的一環。而有關這些高科技產品應用的分類,由於事物的瑣細繁多,常常令人不知所措,對於他的定位與發展也就無所依循,甚至造成人心不能轉物,倒被物轉的窘境。
易立達高科技網發行的零組件雜誌,做為一個人文科技的介面,有必要劃分清楚有關電光科技的分類細項,所謂事待理成,一個人本的、有系統的分類法,無寧是在高科技領域裡不可或缺的根本基礎。當然,所謂高科技並非只有電光科技一項,其他的都不算了,相反的,還有生化科技類與材料科技類,不僅與電光科技亦步亦驅,更可以說是息息相關,鼎足而三(表一)。但是電光科技以外的高科技內涵並非在這裡討論的範圍,而電光高科技另外的網際類與電腦類的分類也不是本文的重點,但是電子零組件的發展與應用與這兩類卻是息息相關,因此也會稍作說明,以便增加了解應用。
傳統上都以三才天地人來分別一件事物,這正是人本的思維模式,所謂:「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別之根」(註2)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我們也是要根據天地人的原則來演繹,對於所分類的理論根據,則儘量的做適切說明,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抱持「一沙一世界」的廣擴心胸,才能拋開成見,找出相對性的產品定位與分類來。
二、分類法─三分法
在(表一)中我們可以發現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主的思考模式,所以依人的需要而發展了高科技,在高科技中我們又可以依天地人三分法來分出電光科技(天)、生化科技(人)、材料科技(地)三類,其他方面的發展應用當然也可以稱為高科技,但多與此三類有關,例如紡織中有生化技術,印刷中有電光與生化技術。
針對電光高科技而言,以天地人來劃分則電腦屬天、網路屬地、電子零組件屬人。這是相當科學的分法,但是由於原理的符號極為抽象,可共通性又相當廣泛,如果認知不清,就容易落入不夠謹嚴的牽強附會或想像,但是如果執相而求,則不能通權達變的來分類,理的三分法是重重無盡的,為了表達清楚,只有不厭其煩的再三強調與舉例說明了。所以這裡再將天地人表法分為知、情、意與物理性、生理性、心理性,希望藉此能夠使之對照理解,依人本(或者說有情(註3)為本)的分析,則物理性的就分為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生理性的就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心理性的就分為色受想行識五蘊(註4)。
電腦類(天)-(理智)-(物理性)
依物理性來觀,則可分為地水火風空識六界,這就是佛家所謂的界觀,我們借以來做分類,則顯然可見其精密貼切之處。地的表法作用為任持之義、水為向心的功能、火為離心的功能,風的表法作用為輕動之義,空即空間、空隙之義有包容支持的作用,識則為了別作意之義有驅動辨識的作用,以此特性將電腦類分析的結果就分類如下:
- 1.主機設備類(地)─如PC、MAC, HDD、繪圖卡等屬主機設備內的。
- 2.輸入設備類(水)─如滑屬、鍵盤、掃瞄器等
- 3.輸出設備類(火)─如印表機、顯示器、揚聲器等
- 4.軟體應用類(風)─如各類應用軟體MS Office、Lotus 123等
- 5.支援設備類(空)─如電腦桌、儀器箱、測試工具、網路通訊設施等
- 6.作業系統類(識)─如DOS、Windows、Linux等
此一類別之下,則可就事物之現象做因時因地之權宜分類。如主機設備類可分PC、MAC等。
網路類(地)-(情感)-(生理性)
依生理性來觀,則可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處,這就是佛家所謂的處觀,他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對應即產生六識,這六處、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共構成了生活中重重無盡的網路,每一處對應一塵產生一識便是一個獨立的系統網路(眼根對應色塵產生眼識),所以在分類上主要是以根塵識對應出網路的產品,每個根塵識系統透過「天羅地網」構成更複雜的「人際網路」,而每個電腦系統透過骨幹的串連,也構成更複雜的「網際網路」。仔細觀察則不難了解,生活中無非是這些現象的總合。
- 1.伺服系統類(根)─有關網際伺服系統之主機如PC Server、Sun Server及相關或周邊的軟硬體設備。
- 2.終端系統類(塵)─各類網際終端系統之產品如PC、STB、PDA及相關之軟硬體產品。
- 3.配接設備類(識)─有關網際配接產品如Router、Switch、Hub及相關之設備、規格或協定等。
- 4.系統建構類(根)─建構網際網路所需要的整合服務或其他相關的軟硬體產品如防火牆、網頁製作工具等。
- 5.骨幹系統類(塵)─提供連線的服務如專線架設、撥接服務的ISP等。
- 6.軟體應用類(識)─在網際上應用的各類軟體系統服務,如各類ASP線上遊戲、線上模擬考試。
以上伺服系統、終端系統與配接設備是很明顯的前、中、後端體系的三分法,而系統建構等後三項,則可以依不同性質配合在前三項中,另外獨立出來分類則是理解應用上的實務與方便,他們所延伸的產品也比較偏向服務性質。
電子類(人)-(意志)-(心理性)
依心理性來觀,則可分為色受想行識五蘊,這就是佛家所謂的蘊觀,這是依身心活動的作用來解析,在電子元件的製作應用上也是不外乎這五種功能的分類。這種心識作用的聚合則成為一個生命的個體組織;在電子元件而言,也是一個得以多重組合的端末產品。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或者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正是此意。
這種電子元件之功能應用的分法,如果仔細咀嚼會愈有味,因為依構造材質來看都是色(物質),當通電作用後就發揮各自的功能了,依受蘊而言是「領納」義,是情緒覺了的感受;想蘊的定義是「取像」也就是認識的作用;行蘊的定義是「造作」是思心所的意志作用,能夠刻劃儲存所有行過的痕跡;識蘊比較難了解比喻,可以說是一種明了識別中的活動與依住。另外在設計、生產、測試這些電子元件的前製作與後製作或標準化的動作,則再分一類別為儀器設備類以應需要。
- 1.資材元件類(色)─如LCD板、LED、晶圓、電路板等。
- 2.感測元件類(受)─如紅外線感應裝置、聲控裝置等。
- 3.邏輯元件類(想)─如MCU、CPU、3D Chip等。
- 4.記憶元件類(行)─如ROM、RAM、Flash Memory等。
- 5.電控元件類(識)─如各種電流電壓控制的裝置Adapters、SMPS等。
- 6.儀器設備類─如各類生產測試或實驗檢查的裝置、示波器等。
一個獨立的電子元件,可能包含其他元件的功能,如一顆MCU應屬於邏輯元件,但多的是嵌入記憶體的MCU,仍應以其主要的作用來分類,擴而大之一部電腦工作站在一個大系統裡也可說是此一大生命體的邏輯元件,因此必須共通的概念來相對應。這是本項分法的原則,也是與電腦類、網路類得以交集的地方。
又,在交集方面,電腦類中的作業系統類,特別是網路多人多工的作業系統,正是網路類的核心;網路類中的伺服系統類則是通向電腦類的核心,是一種控制與互動的作用;電子類中的電源元件類的作用,本就流行於電腦類與網路類中的,所以才統稱叫做「電光高科技類」啊!其他交集之處,可依此互觀,則其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本篇以電子零組件為主所以據此再做詳細的分類如(表二)。
三、三分法的學理基礎與電子零組件產品的分類
1.來自易經的學理
前面已經說過所謂三分法是以天、地、人三才的理則來劃分的,天地人的思想是數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源自於《易經》的觀念,在中國各類學術的發展中大部份都是根據易經的學理而來,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散佈於相關的經典及其他論述當中,我想研讀過易經的人都知道,不用筆者在這裡班門弄斧。但是對一些沒機會學習易理的人,可能有所迷惑不解,將來也不容易再據此演繹應用,所以在這裡做一些簡單的論述與比喻。
在《易經繫辭傳》中第一章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又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註6)。這是說萬物都是以陰陽相對的形式而存在,不管怎麼變化都有陰陽之分,所謂:「一陰一陽是謂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而造成陰陽變化的「人」則位乎其中,與「天」、「地」的具體形象鼎足而三。這樣的三才之理可以套在任何事物來分別其功能性與理趣,理是重重無盡的,所以繫辭傳中又說:「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三極即三才之義,六爻是象徵萬物的六十四卦中的變化內涵,每一卦都由六爻所組成(圖一),當一個卦中的六爻有所變動,就會形成另一卦,所以可以說由六爻而組成了萬物,而六爻本是從八卦的三爻所相盪而產生,因此基本上還是象徵天地人三才的三爻所組合變化而成,《老子》一書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是這個意思(註7),在閩南語中有一句俗諺也說「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無三不成禮(理)」,所以萬物都由三個元素所組成是普遍而存在的道理。整理起來有一句口訣可以幫住我們來理解應用,請大家記住:
一物兼三而兩之
2.從色彩組合的原理來證明
大家都看過本刊封面上的Logo,零組件三個字,他是由色光三原色中的紅(Red)、綠(Green)、藍(Blue)為襯底設計而成,大家都知道R、G、B是色光三原色,所有的光色都是由這三原色所組合而成,這種色彩的原理也應用在螢幕顯示的介面上,在24bit RGB全彩的規格上以RGB各8bit(10進位0至255)的色階相乘組合成高達1677萬色的True Color。我們以三原色來象徵零組件的三種基本類別,一般在市面上可獨立應用的電子產品也都會有這三元件在裡頭,這三元件是什麼稍後再說明。
但是色光是有形有影,卻摸不著,拿不到的東西,實際上能看到取得的還是在含有色素的物體上,這些物體的色素也是由三原色所混合而成,這就是所謂的色料三原色─黃色(Yellow)、洋紅色(Magenta)、青綠色(Cyan),在印刷實務上則要再加上黑色(blacK)去混合,所呈現的色彩才會有飽和立體的感覺,現在姑且不論,這裡要說明的是以色彩這個物件而言,也是「一物兼三而兩之」,兼三即都是由三原色所構成,兩之是指包括色料與色光的陰陽兩面(圖二),沒有物體(色料)彰顯不出色光的存在,沒有光源則看不到物體的顏色,有色光有色料,沒有觀察使用的客體存在,則一切也不得成立。因此這又是另一層次的天地人三才之理,色光屬天,色料屬地,色的名相屬人。
對色彩名相的形容與感覺也分為三種,即色相(Hues)、彩度(Splendor)與明度(Brightness),如(表三)之對照分析,HSB就稱為色彩的三屬性。HSB本身完全是人為的定義,從數據上看不出什麼意義,只有選定色彩後調整彩度與明度上的方便(實際上,彩度是色料的因素所造成,明度是色光的因素所造成),但這又是人們生活上的依據,例如我們到陽明山賞花,回家後跟家人說山上有好多淡淡的紫紅花,非常的美麗,別人可以據此想像理解,如果你跟家人說山上有R:240、G:155、B:190的花兒,這是什麼跟什麼呀!
3.電子產品的構成要素(零組件)
好了,雖然上面講了一大堆似乎與主題無關,但這無非是要強調「同理可證」電子產品這個物件也是不離「一物兼三而兩之」的原則,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把電子產品組成的要素(零組件)分成天地人三類,配合前面我們把他依心理性來分的五蘊之說,那麼更能互補的說明清楚,如(表四)的對照分析。
從(表四)可以看出一個獨立的電子產品扣掉物體材料不論,基本上應該會有三個組成要素,即1.邏輯元件;2.記憶體元件;3.感測元件。以一個簡單的電子計算機來說,裡面可能有一顆MCU的邏輯元件,記憶體元件則嵌入在MCU裡,計算機上的按鍵則可以感測輸入的訊號,透過電路傳送並由MCU處理後把它記憶顯示出來,這三個基本元件大至如PC之類的電子產品也是如此劃分,只是元件的大小與複雜度不一樣罷了。至於電源元件,根本就是電子產品之所以為電子產品,賴以維持活動的要角(註8),充斥於整個產品與電路之中,就好像資材元件代表物質(色),也是所有元件不離的本來風貌。
既然電子零組件的分類已經如此明確可行了,我們再將五蘊的內涵做一個中英文對照說明(表五),相信會更清楚,也便利大家分類。
零件的定義:即以電子元件功能來劃分的最小單元,通常此一單元為切割封裝完整的獨立零件或或其它構裝方式的獨立規格。
組件的定義:則指同類型的零件所構裝成的模組,如DRAM模組或用Flash Memory加上DRAM構裝的模組就是記憶體組件。
總而言之,本章將電子零組件產品,以天地人三分法配合人本觀念的五蘊分類,將零組件分為五大類,而在實務上因為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項產品,那就是輔助零組件之設計、生產與測試需要的「儀器設備類」。因此在本章就以這六大產品分類,稱為電子零組件產業「理的分類」。理的分類並不能看出產業的全貌,下一章會再以事的分類來說明。
參、事的分類─資訊分類法
一、前言:
如果說理的分類是一種先天性或必然性,那麼事的分類可以說是一種後天性與可變性。事務的運轉與活動是川流不息的,孔子曾經站在河川上感嘆的說:「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因此要掌握事相的分類就必須充份認知事相的流動與循環,以及不斷暴增的人事物與組織,事相的過去叫做歷史檔案,現在叫做新聞情報,未來叫做策略規劃,這些我們可以把它統稱叫做「資訊」或「資訊流」,基本上它只是一種活動或現象。
我們為什麼要把這些資訊做分類?因為不管你在電子零組件業裡擔任什麼樣的工作,都須要了解事務的來龍去脈,才能進退有據,更能從其中的因果關係中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做好資訊分類,才能充分掌握資訊的好處,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不用筆者多說了,只是要大家了解事相的分類就是一種資訊的分類,也可以說是一種市場的分類。
由於事務通常非常的繁雜囉嗦,高科技產業的人員本來就特別忙碌,因此一定要把它化繁為簡的來分類,現在的新聞情報是未來的歷史,也是過去的策略結果。因此我們運用新聞事件報導上常用的6個W來做分類(註11),6個W就是:1.Who;2.When;3.Where;4.What;5.Why;6.hoW,一個新聞報導中必須傳達清楚這六個要件,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報導,其中Why與How是蘊含在其中的,也就是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因果關係,這要由解讀者自己去體會。現在我們不是要做新聞寫作的理論分析,因此所要抓住的只是事件結構中的四個要點,也就是何事?何地?何時?何人?其中因為何地(Where)在產業的資訊中並不重要,因此把它類比置換成「單位(組織)」一項,如果有必要記錄實際發生地點時,則可以用「某單位在某某地點」的記載方式,一併放入單位項下,所以這裡就以4個W即Who(人物)、When(時間)、Where(單位)、What(事務)來做電子零組件的市場資訊分類。
二、分類法─四分法
前面說過事的分類是後天性的、可變性的,很多都是因人設事的一時方便,一些名稱並沒有理論上的基礎,有些更是習慣成自然,反正大家都這麼說,我們如不這麼分,未免也有不通人情世故之譏了。但是事中仍然有理存在,我們把它用「四個現象」來範圍,這也是一個很普遍合情合理的劃分,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俯拾皆是,所以事情僅管複雜,如果不能屬於這四分法的範圍,也就不屬於事的分類了,這一點不可不注意。
四個現象是不斷的流動與循環並且環環相扣,在水平與垂直的基準下,把一件事分成由人物、時間、單位與事務所構成,等於抓住了它運轉的主軸(圖三)。電子零組件業的活動也不脫離這四個現象,至於其他產業,也在以各自為中心的活動中自成系統,其中或有關聯與交集之處,這是整個社會的機制,當然是不在話下了,因此我們細分四個現象如后,各種事情的重疊與環環相扣,也從這裡去比照辦理(圖四)。
《圖四 四分法下的事相分類以立體交叉的方式呈現<流動與循環的狀態>》 |
|
1.時間(When)
時間可再分為四個階段,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一天分日夜晨昏(子午卯酉),現在是分秒必爭的時代,時間控制的條件必須精確,但是互相之間也要依照這四個基準點做依據(圖五)。電子業常常喜歡用四季來做一個循環的基準點,所以在一般報告中都會以1Q、2Q、3Q、4Q來劃分,如某廠商副總裁宣佈將在2000年第2Q推出新型Flash Memory,就是指在2000年夏季推出的意思。
《圖五 時間的劃分也以四分法來處理<隨精確度做不同調整>》 |
|
時間也有理的部份,前面說過事中一定有理,理中一定有事,時間在理的劃分自己要心裡明白,不必分到事的類別來。時間依理的劃分當然也是上述的三分法,即可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樣你面對時間這件事情的時候,自然會心裡有數,如說下午3時,即知在下午2時與4時之間,因此彼此以什麼單位做標準非常重要。
2.單位(Where)
單位可以說是所處在的位置,或者再詳細一點的說屬於某個位置的那個層次。我們常常會問一個人:「你是那個單位的?」,再講白話一點就說:「您是打那兒來的?」在電子業界,廠商之間當然常有生意往來,但也要與相關單位互動,這也是免不了的循環。因此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把它劃分成四種單位,就是產、官、學、研(圖六),本刊以產業的服務為主,所以又依既有的事相來分門別類的報導(圖七)(註12)。
單位所屬理的部份也很容易明白,有上級、中級、下級單位之分,在產業上我們則習慣分為上游研發製造、中游代理經銷、下游加值使用。如果以新聞上的Where來說,除此之外還可把活動的地點一起併入,同樣的你面對單位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會心裡有數了,如說某代理商在凱悅飯店辦展示會,即知非製造商,也非使用者;在基隆路一段333號凱悅,即在331號與335號之間。這也是應用通常的標準來敘述即可。
3.人物(Who)
講人物的時候扣掉「我」本身不算,也有四種人會與我產生相互的關係。因為我們談的都與產業為主,所以在這裡把它分為股東(夥伴)、員工(同事)、客戶與供應商四種(圖八),這些都以有名有姓的人物為基準,由於人的升遷流動較快,人物也會隨事情有不同角色的扮演,所以在實務上記載人事的時候,要同時登記其目前所屬的單位與頭銜,較為完整方便。
人物所屬理的部份以倫理為主,以三分法來說即上司、同事與部屬,這是依階層來分,依資歷來分則有長輩、平輩與晚輩之別。所以說到某某人是誰,我們即心裡明白,他是誰的上司,誰的部屬或他在業界的輩份。
4.事務(What)
發生什麼樣的事,是事相的中心與重點,是事件資訊上所要特別描述的事實本身,事情的前因後果都在這裡穿插呈現,因此配合前面三個條件之後,就是一完整的資訊,是一個新聞、也會是一個歷史事件,也可以是一個策略描述。而所可能發生的事務,在此把它分為資源、研發、產品與服務四種類別(圖九),資源要特別說明一下,如財經、行政等都是事務的資源。
《圖九 事務的四分法是結果的呈現,是事相的中心,也是與理的分類做交集會合之處<註13>》 |
|
事務理的部份要看事實的本身,然後來認定其意義與價值,在定位清楚後就可以了解其他兩邊的界線,例如某廠商於2月20日舉辦「藍芽技術研討會」,基本上他是一種服務或活動,我們即心裡明白這是一個產品的服務,不是產品本身,也不是研究中的概念而已。即把事務簡單分成三個階段,理就在其中了。
資訊的分類中4個W已經掌握了事相的主軸,相信會應用資訊的人早已在這四個流動交錯的現象中找出另外兩個W,就是Why(因)與hoW(果)的結論了。下面就來談談四分法來自什麼學理。
三、四分法的學理基礎與電子零組件資訊的分類
1.來自易經與五行的學理
前面說過四分法是依事相的四個現象或四個要點來劃分,這也是源自於易經的學理思想,大家都知道易經是講陰陽變化之道的,這種變化表現在外的便是不斷的組合與分裂,因此在《易經繫辭傳》第十章中即說:「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意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就是說明從陰陽動靜(闔闢)中產生的現象,是一種循環流動,也是一種擴散演繹的作用。同時從外在的表相中觀察立出一定的基準點才能應用之,所以經文接著又說:「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因此以四個基準點來劃分,馬上可以看出一個流動循環中的事物與客體(觀察者)相對、平衡的地方,這就是後天的現象與作用,隨此演繹為八卦至六十四卦都可以(圖十),好壞吉凶與因果關係都在此看分明了。
我們以地球公轉一事為例(註14),在與客體(太陽)相對、平衡的四個點,分別是冬至、夏至與春分、秋分,同時這四個點間也會分別表現出不同的現象,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就是來自易經的四分法學理,也是人人都知道的客觀事實。另外還有五行生剋制化也是如此,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央以土為觀察的客體,也會分出四個現象在四方(圖十一),應用其生剋制化的情形也可提供四分法資訊分析的參考,詳細請看相關書藉,不另贅述(註15)。
2.電子業的動態與資訊分類
上面所說無非是要證明四分法的實用價值,事實上四分法千百年來就已經應用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可能太平常了,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現在把四分法拿到電子業的資訊分類應用,應該也是很平常的一種演繹。根據太極生兩儀的原則,電子業發生一件事即產生一個太極,其中又以時間點與發起單位為主軸,這就是兩儀,中間又有人員與事務在做調配執行,即有了完整的四象來支撐作用,最後完成了整件事的運行。因此4W做為資訊的四大分類應該是很理想的,下面再以其流動性與擴散性來說明其分類:
- 從流動性看--在(圖三)中依順時針方向繞行即是一個事相的說明,即某某單位的某某人等在某某時間做了某某事,這樣就是一個流動循環。當然,流動性從那一方起頭並不一定,而名相的定義也只要找出相對的基準點就可以,也沒有固定的命名,主要就看客體(觀察者)本身的立場自己去套用演繹,因為筆者已經一再的強調事的分類是屬於後天性的分類。其他從圖三擴散出來的事相,它流動性的原則也是如此,西洋有一句哲諺說:「把同樣的兩隻腳放到溪水中,永遠不會碰到相同的水流」,所以我們要認知變化流動才是事情的常態。
- 從擴散性看--我們把電子業的事項資訊從4W擴散為16個事相應該夠用了,易經從太極也只演繹到六十四卦,就能象徵世界的萬事萬物。當然,隨著不同的產業立場,應該還可以再擴散某些資訊做更詳細的分類,例如代理商可以著重在服務與客戶項中再擴散分類,Design House可以著重在研究單位與研發項再擴散分類。(表六)
從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資訊需求,但是有了資訊更需要懂得如何解讀應用,就好像卜個卦的方法也很簡單,但是卦象出來了,要解讀它就要有一點學問了。所以面對資訊,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才能夠化繁為簡,要用誠懇恭敬的態度才能夠疏通事物的真相。這裡也有兩句口訣請大家記住,蠻好用的:
先天化後天因果其間
後天歸先天道德為先
這是說有了先天自然的理則,才有後天事物的應用,整個過程有一定的因果關係貫穿其中,由於先天是一股無形的力量,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冥冥之中自有感應;而後天的人為作用後,又會回歸到先天,造成新的自然因素,如同所謂的「自作自受」或者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的基本原則一樣。例如地球本來是很純淨的,被人為破壞以後,來年我們就得接受「先天不足」的條件,如果一次又一次的「後天失調」,世界就不堪人居、趨向毀滅了。所以科技的應用發展一定要相當相當的注意啊!台語有一句俗諺說:「天那無照甲子,人就無照道理」(台語唸),科技與倫理的共同標準就在這個因果的理則上(附錄:因果─科技與倫理的共同標準),所以,從事高科技當然不能忘掉人文、人本。
《附錄》
因果─倫理與科技的共同標準
在電腦邏輯的概念上,有一套完整的因果論,同樣的環境下執行一個程式,重複使用,結果一定相同,這就是電腦受到信任風行的原因。同樣的,一個心思、一個動作也是不離因果的範疇,你可能不知道?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篇第九章)
在哲學的領域裡有所謂唯心論或唯物論之說,如果科技是偏向唯物的,那麼倫理當然是偏向唯心的。這兩種看來是互為極端的事物,其實人們在一生中也多多少少受到各種經驗的影響,而搖擺於其間,甚至感到相當的困惑不解。如果只是鑽牛角尖般的去思惟,對於人生問題的解答不僅無益,用在他人身上更可能帶來災害。然而他們仍有一個共同點與交集,那就是事出必有因,種瓜會得瓜,種豆會得豆,這樣的因果關係推而廣之、擴而大之,互相交織一片環環相扣的大網絡,事物的真相就在其中了,何必他求。
所以本章對於這個現象也有一個切中時弊的對策,那就是希望我們面對事物有所困惑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來想一想,今天會有這樣的結果,倒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所造成的?要相信因果是錯綜複雜的,即使一時之間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把他放在心中慢慢研究,總有一天會恍然大悟,例如種瓜會得瓜當然是不會錯的,如果沒有預期的收穫,可能有其他土地、氣候等因素的無法配合;而種鐵樹卻不見開花,可能這種鐵樹要五十年才會開花,因果實在是各各不相同,但卻是如影隨形、一絲不茍的。
當人們都能夠細心的討事物的遠因,以及避免種下惡因而得到自己不想得到的結果,那麼社會的風氣就會一天天的好起來,各各也都能安份守己,這一點是沒有什麼心物之分的,所以現在也有人在講所謂「心靈科技」之說,總之,慎終追遠,是道德的訴求,也是科學的精神。(摘自《人文與科技的思念》,新新媒體工作室提供。)
肆、結說
一、分類舉例
總結而說,用了以上的分類法做好分類後,事事物物就都有理路可尋,產品資料用簡單的Keyword就可以了解,例如:處理「MAXIM推出軌至軌輸入及輸出的運算放大器(摘自《零組件雜誌》99期產品捷報)」這筆資料時,因為本項資料只有產品之描述,但根據的是零組件雜誌所以用參考代號劃分如下:
- a.產品類─ELS(MAXIM4490/MAX4491/MAX4492)
- b.資訊類─ET1(2000年1月),EOI(MAXIM美商美信),EBP(MAXIM4490/MAX4491/MAX4492)
我們可以在ELS產品別的地方找到它,也可以根據時間別及事務別找到它,當然也可以直接輸入產品名稱(MAXIM4490)找到它的屬性與其它資訊。
又例如一則新聞事件:「QDR(Quad Data Rate)記憶體聯盟成員的柏士半導體(Cypress)、艾迪特(IDT)以及美光科技(Micron),日前共同宣佈完成QDR記憶體的設計工作,並將推出首款採用新型SRAM標準的產品,將可運用在高效能的通訊產品中。第一套QDR的SRAM,採用512 x 18的設計,現已進入製程階段,提供給顧客的樣本預計將於2000年第一季內推出。QDR SRAM將發展成為下一代的交換器與路由器的應用元件,並以200MHz以上的時脈運作;第一款產品將具備高達333MHz的資料處理時脈...」(摘自《科技日報》1月21日第三版)。其中的KEYWORD有:
- a.產品類別─EMS(QDR SRAM)
- b.資訊類別─1.時間:ET12000;2.單位:EOI(QDR記憶體聯盟),EOR(Cypress,IDT,Micron);3.人物:(無);4.事務:EBD(QDR SRAM)
透過這些KEYWORD也可以找出更多錯綜的資訊來,如果這幾個KEYWORD全部輸入,則只會找到這筆新聞資料。
二、結語
本篇分類法的思考,雖然蘊釀了兩三年,但是把他整理並做文字的闡述,卻只有不到一星期的時間,所以難免有不周全與錯簡之處,還請有心的讀者們多多包涵。雖然如此,本篇仍然把理念很完整的呈現出來,也讓我有很暢快的感覺,這真是零組件雜誌出100期的紀念特刊,才引出來的特別機緣。感謝零組件雜誌編輯同仁的合力出版,也特別感謝家兄黃俊隆,由於常常與他述說討論,也讓我增加了許多新的觀念與觸發。
在個人的信念裡,世間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人從任何角度切進來也不會相違背,本篇並非有什麼獨到的發明或見解,只是因為關心科技的發展,希望不致於偏執迷失方向,所以拾人牙慧,把它分門別類做分析而已。所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是這樣的意思吧!
就如同本篇的標題一樣,這次的分類研究,只是電子零組件分類法的一個初探,事實上分類法是一個非常深奧的一門學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因此我也不敢掉以輕心,除了自己會再深入研究以補不足外,透過本次的發表也希望能夠吸引大家繼續討論研究,例如將本篇理的分類與事的分類應用純熟了,還可以再把它相乘應用分成十二大類,這又更複雜一些,但是這正是理事圓融一種分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試著分類看看。另外,讀者如果有更佳的方法與理論,不妨給予筆者多加指教,這也算是一種拋磚引玉了。(本文作者E-mail:easy@hope.com.tw)
主要參考書籍:
- 1.佛法概論 印順法師著(正聞出版社,1982年3月)
- 2.心的經典 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出版,1997年9月)
- 3.新譯般若心經─超越智慧的完成(葉阿月譯注,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年10月)
- 4.周易本義 朱熹編集(華聯出版社,1989年 12月)
- 5.基礎新聞學 彭家發著(三民書局出版,1992年9月)
- 6.色彩學講座 李蕭錕著(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7月)
- 7.欽天四化紫微斗數飛星秘儀 蔡明宏著(正道出版社,1988年5月)
註解:
- 1.理(註1)的分類─應用三分法的原則,以獨立產品為分類的主軸。
- 2.事的分類─應用四分法的原則,以市場實務為分類的軌跡。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