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國時,他是國內極少數的留美資訊工程博士,所專攻的領域更是最尖端的人工智慧學,一轉眼,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他的身份是一家書店的老闆,店裏除了自然、歷史、文學、政治等叢書外,還可看得到豐富的CD、圖騰T恤、傳統首飾等,而這些,通通和「台灣」有關,因為這家店就叫做 - 台灣的店。
由於曾在交大授課,也是工研院的研究員,朋友及晚輩都稱他吳老師。以這樣的學經歷,加上適逢台灣資訊產業起飛盛況,他不論在學界或產業界的前途確實大有可為,但他卻毅然放下這一切,離開新竹到台北公館來開了這家店,而且一開已是十年。曾問老師為何這麼決斷,他說:
「在台灣,搞技術的人很多,但是那時候像這樣的書店,一家都沒有。」他開始用心搜集與台灣文化相關的典籍與文物,因為不以銷售量為主要考量,許多市面上少見的資料在這裏還找得到,例如台語、客語及原住民母語的教材,或台灣礦業研究等;此外,各式的台灣地圖、台灣花卉照片和精緻的布袋戲偶都是這裏難得的珍藏品;若你仔細地尋,更可以在一個角落的旋轉架上發現充滿台灣早期印象的系列卡片,上面印了壹圓紙鈔、台灣啤酒酒廠、歌仔戲、手撐紙傘女郎,和反共復國字樣等等圖樣。
「我們確實擁有這些精彩的現在與過去。」他很早就看清會有更多的台灣人開始重視生活,想多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但重視的程度肯定趕不上史料流失的速度,所以他才急切地站出來做這件事。而事實也顯現,九十年代的文化狂潮雖已消退,但熱情的種子既已種下,從個人的小空間到族群的共識,因細心灌溉而開花結果的案例已愈來愈多;這種氣氛是會渲染的,他相信速度會愈來愈快。
有人說:「台灣已有五十萬菁英出走到大陸!」語氣中透露無限的惶恐。面對中國大陸如黑洞般的吸力,他覺得不驚,不驚。經濟的成長會刺激社會的開放,對於大陸是好事,對於台灣又何嘗不是。歷史中早有清晰的軌跡足資借鏡:經濟的開發與文化的成熟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只求財富而無深刻文化者,經濟的成長終究有限,也不懂得享用;台灣的經濟發展早大陸半個世紀,文化的開放也早有基礎,現在則站在一個轉捩點上,衝得過,必將展現更動人的力量與特色。
很難嗎?只不過將心情轉一轉,多點人願意做一些別人看來傻氣、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吧。若不信,不妨到吳老師的書店來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