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往來於國內的各個科技工業園區,每次總有身陷櫛比鱗次的水泥叢林之慨,科技的森冷與自然的情調似乎永遠扞格不入,若走進興建中的園區,更可以發現科技驅逐綠野的粗暴:凡是「開發區」,先將所有的林木放倒、土地整平,再在圍起的高欄中載入一卡車、一卡車的鋼筋、混泥土,只要不發生機械手臂掉落的悲劇,樓層就全力向天比高,最後再為醜不拉幾的裸露骨架貼上玻璃外衣,當然,如果馬路還夠寬的話,會種上幾棵行道樹,好考驗一下它們的生存耐力。
如果說為了注入經濟活水,工業市鎮的大興土木別無選擇,那也只有認了,但走過一趟矽谷就知道,科技花園並非痴人說夢,在這個擁有上萬家科技公司,堪稱智慧最密集的土地上,綠意野趣竟然是如此地垂手可得。
「矽谷」已成為科技文明的一個代名詞,但若以為矽谷的本尊是個更大規模的新竹園區,那就離實情甚遠了。首先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矽谷」這個地名,這是八十年代時一位科技記者對這舊金山以東向南延伸的腹地上,居然孕育了眾多半導體科技公司的一個形容詞;在這裏有多個以谷為名的地名,但其實到處是一望無際的林園,除了幾個市鎮外,幾乎看不到高聳的大樓,而一家家的科技公司就散落在這片林園裏的某處。
有趣的是,每家公司引以為傲的並非外觀誰最雄偉,而是誰擁有最美的花園。以全球記憶體雙強之一的Micron為例,若非看到路旁立起的告示牌,經過該公司根本難以察覺,還以為這裏是某座公園呢!即使如此,員工仍嫌辦公室的生活太過嚴謹,放不下家裏的庭樹菜圃,若有機會,寧願自組Home Office;一位Cirrus Logic的高階主管即充滿期待的說道,他目前的心願就是在家裏四週種滿葡萄樹,讓自己在家裏解讀電路天書時,還有一杯自釀的紅酒可以滋潤心神。
當然,台灣工業的惡劣形象並非特例,在亞洲各國其實並無二致,至少在一些重工業逐步遷出後,過去工業區裏烏煙瘴氣、油污、噪音的狀況已大有改善,只是仍驅不走廠房的冷冰冰。或許連半導體生產都外移會是個不錯的契機,讓我們的博、碩士有機會走出黃光室,和更多人一起來思考生活的質地與樂趣。我們雖然沒有葡萄酒,但值得玩味的在地特色仍有不少,是了,試想家園、公司有無可能就是茶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