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用邊緣運算節約能源和提升永續性 (2023.11.16) |
|
邊緣運算—可以在產生數據的地方即時處理數據,而不須在遠端的數據中心處理,這提供了一個更環保、更智慧的解決方案。... |
. |
人工智慧和自動化:中小企業轉型良方 (2023.11.02) |
|
會計師、記者甚至電腦科學家都對自動化(包括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感到驚訝。產業經理也是如此。他們為智慧工廠提出很多新想法。然而許多傳統中小企業卻面臨著落後的危機... |
. |
利用 AI 實現判斷標準化 (2023.10.31) |
|
科技的變革是企業管理能力得以躍進的推手,而當今 AI 的普及化無疑將帶來另一次的變革,本文敘述如何建立人人皆具 AI 思維,以數據分析為核心來解決問題的企業文化... |
. |
智能時代的馬達市場與科技轉變 (2023.10.30) |
|
全球工業化、自動化,以及電動車與淨零排放等趨勢帶動高能效馬達產品的市場需求,預估2023-2030年內成長率將超過5.9%,預估全球高效率馬達的市場規模在2022-2027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6.52%的速度成長... |
. |
高整合度Zigbee® Direct物聯網解決方案 (2023.10.30) |
|
物聯網概念於2005年由國際電信聯盟(ITU)提出,現今物聯網設備從智能穿戴裝置(如手錶)到智能電表,已成為你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設備,帶來生活上的便利、節省能源、提高效率、自動化等... |
. |
針對應用對症下藥 Arm架構在車用領域持續亮眼 (2023.10.30) |
|
Arm在車用領域已有超過25年的發展,車用IVI與ADAS市佔率非常亮眼。
2022年開始,Arm將車用業務獨立,全力支持在車用領域產品線研發的進展。
包括NXP、ST等合作夥伴都推出了基於Arm架構的車用解決方案... |
. |
液氣壓系統導入數位輕量化 (2023.10.29) |
|
目前台灣中小企業亟待龍頭大廠「以大帶小(1+N)」,從供應鏈內部開始帶頭減碳,小至3C、半導體業常用的液/氣壓元件、系統等,從源頭輕量化設計開始,陸續在製程導入碳盤查、能源管理系統等工具,協同上下游產業加速脫碳... |
. |
液壓系統比輸出入控制精微 (2023.10.29) |
|
即便近年來因應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催生分散各地生產的破碎供應鏈型式,但同時面臨淨零碳排浪潮,其實更加強調對於液/氣壓流體傳動及驅動系統的精微控制,從而避免在輸出/入階段造成不必要的洩漏而浪費... |
. |
Arduino推出支援Elastic的函式庫 (2023.10.29) |
|
除了Elasticsearch外Elastic公司也延伸發展出許多與自家搜尋相互搭配的軟體,如Kibana資料視覺化儀表板、Logstash多來源資料攫取與轉換等,三者合稱ELK Stack....... |
. |
淺談Σ-Δ ADC原理:實現高精度數位類比轉換 (2023.10.28) |
|
本文從量化雜訊、訊噪比、過取樣等概念出發,分析Delta-Sigma ADC的工作原理,並詳細介紹如何透過過取樣、數位濾波消除量化雜訊,進而實現高解析度。... |
. |
機器視覺+自動化系統撿選優質檸檬 (2023.10.28) |
|
本文敘述高雄檸檬供應商與智慧檢測公司合作,引進機器視覺系統,透過自動化智慧系統撿選銷售本土自產黃檸檬,並且有效提升生產良率與效率。... |
. |
以RFID和NFC技術打造數位雙生 加速醫療業數位轉型 (2023.10.28) |
|
對於製造業、供應鏈、醫療機構和患者來說,能夠獲取和共用醫療物件的最新資訊有實際的好處。以RFID和NFC技術打造的數位雙生,可以與其他醫療系統共用資訊,以支援重要計畫,如臨床試驗和研發... |
. |
運用藍牙技術為輔助聽戴設備帶來更多創新 (2023.10.28) |
|
隨著藍牙技術的更新,輔助性聽戴設備(Assistive Hearables)將是一個新的成長領域。本文敘述如何整合完整助聽、APP調音、藍牙音訊串流等功能,為輔助聽戴設備技術帶來變革,打造更多便民、可負擔的新型聽力產品... |
. |
電學、光學PPG感測器應用在健康穿戴的設計與挑戰 (2023.10.28) |
|
透過穿戴式裝置掌握生理數據,衍生出多樣個人化加值服務,已成為智慧醫療的大趨勢。本文以華碩健康錶為例,探討感測器運算生理數據的原理,以及敘述新興智慧醫材如何在市場落地... |
. |
工廠安全不妥協 主動式智慧防災提供全面預防管控 (2023.10.28) |
|
主動式智慧防災系統是以安全防災為核心,不僅預防災害發生,
還進一步確保生產線的稼動率,維持並提升產能稼動,
同時還協助管理人員有效管理能源狀態,並節省成本... |
. |
混合波束成形接收器動態範圍(下) (2023.10.28) |
|
本文下篇著重於分析開發平台接收器性能,並與測量結果進行比較。最後,就觀察結果討論,藉以提供一個可用於預測更大系統性能的測量與建模基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