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在推動台灣鋰電池產業的進程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今(4/7)日工研院聯合台灣鋰電池主要廠商,包括新普、能元、有量、威力、興能、精極、動能等20家,宣佈成立「高安全性鋰電池STOBA聯盟」,積極促成台灣鋰電池產業的整合團結。
|
在STOBA聯盟成立大會上所展示採用相關技術的電動機車及其鋰電池組產品。 |
能元科技(Molicel)董事長辜成允和新普科技董事長宋福祥等均親自出席聯盟成立大會,顯示台灣鋰電池廠商相當重視STOBA聯盟、及其對於扶持台灣鋰電池產業的重要性。
能元董事長辜成允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鋰電池是綠能產業之本。電動車的鋰電池成本可高達50%以上,輕型電動車的鋰電池成本也佔30~40%左右,家用太陽能光電儲存系統的鋰電池成本也有20%左右,綠能產業若要能蓬勃發展,掌握鋰電池是核心關鍵。辜成允認為,台灣廠商在投產鋰電池廠、或推出具備市場差異性的鋰電池產品時,都需要厚實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並且鋰電池產業平台還要進一步整合,方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工研院和經濟部等政府部門應繼續支持台灣鋰電池產業。在STOBA的支持下,能元預計最快將在今年Q3~Q4便可量產STOBA車用電池,而BMW車廠更積極與能元洽談合作電動車鋰電池的可能性。
新普科技董事長宋福祥更直接表示,鋰電池產業是高技術且高風險的產業,不可能在短期內便可獲利,需要長時期持續不斷的投資,還需要為期半年的各項驗證測試,技術應用才能開花結果。他語重心長地呼籲,能源是基礎工業,台灣鋰電池產業不應再各自為政,要放遠眼光進一步整合,經濟部更應積極投入資金扶持,而工研院持續投入研發人才支援產業技轉,才能壯大台灣電池產業實力。宋福祥更進一步提出兩岸合作研發鋰電池產業的構想,讓台灣鋰電池產業有效切入中國市場。
鋰電池技術對於手機、筆電、電動機車和電動車的電源供應來說,關鍵性不言可喻,特別是在電動車發展上,鋰電池材料技術和成本上更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花費3~4年的研發時間,在經濟部預算的支持下,已在提升鋰電池隔離膜材料技術上有所突破,設計出屬於奈米結構的超分歧高分子材料(STOBA),以及能夠大幅提昇電動車鋰電池的安全性,在國際電動車和鋰電池業界中受到高度重視,包括美國鋰電池材料大廠A123 System和電池大廠Motorola都保持高度興趣與關注。
STOBA(Self Terminated Olygomers with hyper-branched Architecture)奈米高分子材料技術,是在添加於鋰電池內形成保護膜,好像另一道保險絲的材料結構。當鋰電池遇到高溫、外力衝撞、穿刺等「內部短路」問題時,STOBA會產生立即閉鎖效應,阻斷電化學作用產生高熱,可強化鋰電池的高安全性。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彭裕民表示,關鍵的STOBA技術是工研院自立研發成功的鋰電池材料技術,核心掌握在工研院,技轉採取應用授權方式為主,在技術技轉上以國內廠商為優先順位,扶持台灣鋰電池產業為首要之務,廠商不會有專利年限的限制。STOBA聯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協助各廠商在材料配方、製程、材料品質等需求差異化的條件下,導入STOBA技術以提升台廠競爭力,工研院今年也將投入1.6億台幣設置大型鋰電池廠和測試廠。
會場上能元則展示導入STOBA技術、可應用在油電混合動力(HEV)和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PHEV)以及純電動車(EV)的鋰電池和鋰電池組;有量科技則展示採用STOBA技術的電動自行車和電動車鋰電池組、以及電池芯產品;威力能源則提出以STOBA技術為基礎的鋰電池和電池芯;興能高科技則展示STOBA為基礎的混成鋰高分子電池;工研院則進一步展示各種包括膠態型、液體和粉體之高安全鋰電池性材料。有量科技(AMITA)技術協理彭渭濱表示,有量已與台達電合作生產電動車鋰電池產品,主要以提供電池芯為主,新普也有興趣進一步與有量合作。今年電池芯效能可達10安時,明年預計可達到20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