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終止與華為(HUAWEI)的合作的行動,讓我們認清了一件事實,原來再如何強調開放與自由的公司,都可能無法避免政治力量的介入。這或許是5G時代裡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在越開放與越強大的網路世界裡,我們該如何自保,如果最根本的網路使用權其實並不在我們身上。
|
/news/2019/05/22/2240550030S.jpg |
國家安全當然很重要,但跟人權相比呢?這不是個簡單的決定,它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蘋果公司在2016年做了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價值選擇。
那一年美國本土發生一件重大的槍擊案,一對疑似與伊斯蘭國(ISIS)有牽連的夫妻,在加州的一個派對上槍殺了14名無辜的民眾。後來FBI尋獲嫌犯的蘋果iPhone手機,並經由法院許可,要求蘋果必須協助,而協助的方法是另行打造一個後門程式。
但蘋果拒絕了,蘋果執行長Tim Cook以保護使用者隱私為由,不願意執行這項命令。他表示,蘋果願意協助政府,但不會採取可能危害其他人隱私權的方式。
華為的處境與蘋果的情況當然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他們背後同樣都是影響了許多的使用者,而且是無相關的使用者。尤其從全球市占率來看,因華為事件受影響的人數還多過於蘋果。
華為是不是一間可疑的公司,目前仍然是一個未決的爭議。如果依無罪推定原則來看,那華為現在應該還是一個一般的商業公司,不應該被以如此全面性的方式封殺。
更何況,如果對單一企業的產品有疑慮,只需禁止產品進口即可,採取限制供應鏈供貨,則是非常激烈且有違正當性的做法。而那些順應此措施的業者,更令人啞口無言,尤其是其中幾家業者在倡導開放與自由方面,常常不落人後。
特別是Google,他們透過免費與開放的形式,取得了多數的市場支持,大量的帳戶資料與數位內容都集中到他們身上,Android的崛起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生。
如今的Google幾乎成了一個網路托拉斯,宰制了大半個網路世界,它一旦停止服務,許多重要的資料和訊息就無法流動和保留,成為了比硬體更具殺傷力的武器,會讓人產生恐懼。更何況當它有非客觀的意見,會選擇支持哪個業者,或者不支持。
當然也有不配合的業者,如德國的英飛凌。他們聲明表示,除美國生產的部分不出貨給華為,其餘的產品多數不受美國出口管制的限制,並強調全力履行供貨的「義務」。
是啊,還有義務。商業至少還講求義務的,那就是一種依法有據,照章行事的原則,是最起碼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