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速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中央大學與鑫鼎奈米公司今(28)日舉行技術轉移與產學合作簽約儀式,雙方攜手推動「海水製氫」關鍵技術研發。計畫在中央大學建立示範場域,實踐企業ESG永續經營,為發展淨零碳排踏出重要一步!
|
鑫鼎奈米與中央大學攜手推動海水製氫關鍵技術研發,圖為中央大學副校長顏上堯(右)與鑫鼎奈米總經理張培俊(左)完成產學合作簽約儀式。 |
台灣目前氫氣96%以上來自於天然氣重組,由於天然氣主要來自進口,而接收站與儲槽量能有限,且天然氣主要用於發電及民生用途,導致氫氣供應規模受限。未來如何取得穩定潔淨氫氣來源,為台灣發展氫能須突破課題。
「海水製氫」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路徑上的重要角色,海水生產氫的最大挑戰就是需要預先處理海水,包括反滲透脫鹽、淨化或鹼化,導致海水產氫生產製程繁鎖,成本過高。國立中央大學材料所洪緯璿教授與鑫鼎奈米攜手合作,正式啟動海水產氫關鍵技術研發計畫,解決海水中氯化物腐蝕、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的致命問題。
中央大學成立「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積極推動永續與綠能的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研發場域及永續治理等服務。藉由洪教授長時間研究合成之高熵觸媒材料,並與清華大學高熵中心葉均蔚講座教授跨校共同合作,其材料特性具有抗斷裂能力、抗拉強度、抗腐蝕及抗氧化特性,提升觸媒在海水的穩定性,同時抗海水侵蝕的關鍵材料,結合鑫鼎奈米多年深耕奈米材料合成技術,研發合成具協同作用的複合觸媒材料提升產氫效率,為雙方合作研發海水產氫電解槽關鍵製程的重要基石,也為台灣在能源技術和氫能發展領域帶來創新突破。
產學合作新創的「海水製氫」技術與目前的純水制氫技術相比,其作用1000小時以上,結合台灣高熵材料技術和豐沛的海水資源,能夠降低氫氣的生產成本,達到民生實用階段,進而實現台灣氫能的自給自足,為台灣能源產業的發展帶來莫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