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鸿海集团斥资六千万元打造「Innomaker」自造者空间,在新竹正式启用,尽管规模仍与国外相比尚有一段差距,但就以台湾目前环境来说,已称得上是一场大规模的投资。事实上,能像鸿海集团如此大手笔愿意投资自造者运动的企业在台湾为数不多,不是企业没钱,而是「自造者」对于他们来说,不怎么吸引人。但是业界却有不同声音出现,认为自造者或许才是企业的转型契机。
|
台湾的企业环境对自造者来说或许还称不上「友善」,但若能从中挖掘出其价值,或许将成为企业、政府与自造者三赢的结果。 |
台湾许多企业的思维,至今还停留在传统的氛围里,他们多半认为投资自造者或经营自造者社群这回事根本没有收益可言,看不到KPI就免谈。在台湾整体的环境下,对自造者似乎还是抱持着「观望」与期望不大的态度,甚至会认为,自造者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小型的POC罢了。像台湾最大的自造者嘉年华Maker Faire在拉赞助的过程中也是因此困难重重,除了本土几间较大规模的厂商之外,向来赞助Maker Faire的多半还是以外商居多。
企业想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成果,虽然现实,但有谁不想呢?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过去曾提出有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曲线分成前、中、后三段,位于前段与后段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专利及技术等是属于高附加价值、高利润的区块,而中段低点则是如组装、制造等低价值、低利润的区块。施振荣提出此理论,也是鼓励企业应往附加价值高的活动去发展。
「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到投资成果,但长远来讲,绝对是有利!」美商远景科技(Exosite)亚洲区行销长郁正德相当有自信地这么说。远景科技的角色,是致力协助自造者或新创公司、担当起接轨市场的「桥梁」,并透过本身对物联网云端平台的开发,提供不少自造者所需的支援与服务。
微笑曲线的理念,远景科技「深入」自造者的环境中也认同这样的想法。郁正德指出,通常曲线中段的获利是最快的,买机台、接订单、削价竞争,然后赚得钱再继续扩厂、再继续接订单…这样的形式在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某种程度上的效益,但若要维持长久经营,掌握真正的价值才是必然的。而台湾产业自过去以来都是以代工制造为主,但是如今看来,却似乎跟自造者运动有所牴触。
但其实台湾还是有自造者的生存空间,郁正德建议,或许企业可尝试将这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自造者或产品引进该公司,从代工的角色慢慢转型做自有品牌,也许初期的获益不见得可观,但在两、三年,或是在更长时间以后,整体的价值与利润就有望如同曲线前后端,不断往上攀升,更重要的是能带来整个企业体质上的转型。过去我们一直在提倡产业升级,但这过程不可能完全无痛,必定经过「阵痛期」,但在阵痛之后所获得的结晶才是珍贵。
当然,在这转型过程中也不能完全由企业自己概括承受。不只是企业的经营者,该公司的投资人也会对此产生疑虑与恐慌,而政府恰好能在此时发挥作用与扮演好协助的角色,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提供企业补助,以弥补获益还未有显著成长的前期阶段。
郁正德也认为,对自造者的投资需要企业跟政府之间的双向配合,两者间的投资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企业来说,转型自有品牌有助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来说,长远下来则可让国家的产业发展提升与国际间的竞争力,双方都能从中获利,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