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自造者)概念源自于美国车库文化的「动手做」精神,而这股风潮近年来也席卷亚洲地区,甚至是台湾;科技大厂也纷纷释出开源硬体,以提供自造者们可加以利用,或是验证他们软体及演算法。不过,自造者所开发出的产品,往往无法顺利上市,一方面是因研发资金不足,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部分的Maker并没有找到有效且合适的商业模式。
|
司图科技执行长林诗颀表示,台湾的法令对于自造者的限制并不多,往往让Maker发展受限的是,这些自造者无法有效的找到产品市场与商机。 |
同样是Maker出身的司图科技执行长林诗颀表示,台湾的法令对于自造者的限制并不多,往往让Maker发展受限的是,这些自造者无法有效的找到产品市场与商机。
林诗颀说明,大部分的自造者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开始都是想解决一些生活上所面临的小问题,或纯粹是品项的趣味性质浓厚;若是有心将产品推向市面,应该要认真思考与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有办法从Maker转化为Start Up(新创公司),如何找到产品的市场与商机,以及有效地被推广与利用,让产品可以「自给自足」的成为一个事业,这个部分对于Maker而言是较具挑战性的。
林诗颀举例说明,以往与伙伴参加一些Maker相关的网路社群活动,许多人满怀着热诚与兴趣参与聚会,但当聚会或展会结束后,热度很难以维持下去。
林诗颀认为,Maker若有心将产品推向市面,应该思考的是「下一步是什么?」对于自造者的技术知识毋须担心,软硬体都不会是问题,但是在推广层面,以及如何延续这个品项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或是校园教材、到真正的应用端还需要额外添加什么样的元素进去,这才是比较需要深思的部分。
另一方面,林诗颀也认为,目前有许多相关资源都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支持,而是科技厂商力推其开源硬体,借此建立社群,并大力支持自造者的发展。 「有社群就会有资源,以让推广的过程更加的流畅。」林诗颀表示,相对于政府,有很多大厂较有心在耕耘Maker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