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正在全球肆虐,而台灣在第一時間,就推出了一項即時口罩地圖的APP應用,讓全台的民眾可以立即得知所在地區最近的銷售點與庫存量。此應用建置速度之快、服務之完整,都堪稱世界之最。這背後不只代表台灣的軟硬體整合技術之成熟,同時也彰顯了台灣推動政府開放資料的成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僅管有此服務,但仍與真實情況有落差,讓效用打了折扣。
政府資料開放的好處在哪?即時口罩地圖的應用就給了一個答案。它可以讓民間的機構或者相關人士,依據實際需求進行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以解決民生公共的問題,直接或間接的增加社會的便利性,進而促進民眾生活品質的提高。若能發展成商業模式,也可增進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政府行政帶來創新的思維,甚至減輕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務;同時也有助於政府行政的透明度與公正性,是未來發展數位政府必須要先行建置的項目。
既然數據的重要性如此茲事體大,它的即時性與正確性,就直接關乎了一個服務,甚至是一個組織的成與敗,因此如何透過管理思維的調整,以及作業流程的改進,讓數據可以更加反映真實情況,是目前最需要思考的環節所在。
以目前的口罩地圖為例,其地圖中的剩餘口罩數量,是介接健保署「健保特約機構口罩剩餘數量明細清單」的資料。根據健保署的說明,這是藥局端點讀取民眾健保卡資料後,才會進行數值的調整(扣掉庫存)。
所以若是部份藥局的銷售模式採非同步的流程,如先發號碼牌,再於特定時段領發;或者只允許特殊時段進行銷售,都會讓數量與真實情況有所落差。並讓這個服務變成參考性質,也不容易解決目前的排隊搶購現象,尤其在口罩產能還未能全面跟上需求之前。
當然,要作到這點,跟軟硬體系統其實並沒有太多關係,更多的是,營運管理的思維和對於問題解決的流程設計。以口罩銷售為例,就是要思考如何避免增加藥局的銷售壓力,同時又能讓民眾正確的取得銷售點與庫存的資訊,讓製造、銷售與購買三方都能夠得到益處,而不是讓三方都陷入混亂。
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設立活動式的自動化販賣機制。它能避免人工銷售的壓力,且透過既有的軟硬體技術,也能更即時、更正確的反映庫存的數量,同時也更容易布點。尤其每個地區的人口密集度不一,更可根據真實情況來機動調整。一旦疫情控制住,也可立即撤除,日後要再使用或者調整內容物,也相對容易,是個十分理想的方案,值得思考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