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幾乎讓世界各國的經濟陷入停滯,僅有少數的國家(台灣是其中一個)可以正常的運作。然而眼前急速升溫的美中對抗,則是讓脆弱的產業營運雪上加霜。當此之時,布局新技術固然重要,但重新盤整自身的供應鏈策略也是必要的項目,因為未來全球的製造與銷售風貌將會很不一樣。
台積電突然宣佈將赴美建廠的消息,就是一個相當決定性的指標,它意味著美中的對抗勢必會走向長期的角力,如果現在不做出反應,恐怕難以繼續維持過去的模式,並會陷入選邊站的僵局。
然而台積電也並非突然宣布,它在張忠謀時代就一直有相關的討論,而且一直也是選項之一。只是他們一向對赴美建廠都是屬於保守策略,但這次會出人意料地公布,只是突顯了地緣政治的影響,已成為企業獲利的必要考量。因為台積電終究是商業公司,如果無利可圖,即使把刀子架在脖子上,也不會有遷廠的可能。畢竟做賠錢生意,倒不如不做生意。
工研院在近期的「2020上半年IEKCQM線上發布會」中也表示,新冠肺炎對當前的供應鏈發展已產生了影響,而美中貿易的持續對抗,也成為企業布局的重要考量因素。
工研院指出,過去的供應鏈思維是以接近市場為主軸,也就是「Just in time」的策略。但新冠肺炎爆發後,供應鏈思維就應該調整為「多來源」和「異地生產」的模式,以防止此類流行病爆發後的斷鏈危機。
而美中貿易的衝突,更增加了供應鏈評估的困難,尤其產品其中的科技含量的問題,則需要更審慎的分析和評估,它涉及的不僅只是生產陣地的轉移,還包含了技術來源的因素,如不管得宜,未來恐怕會出現被限制銷售的窘境。
現任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徐爵民,也提醒台灣業者,千萬不要低估目前美中衝突的影響,他警告:「若美中衝突加劇,台灣將會受嚴重影響。」
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台灣由於管控得宜,並沒有對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部分的產業(如資訊電子和半導體)還因此而獲利成長。但隨著疫情影響延長,再加上美中貿易對峙的升溫,下半年的局勢恐怕不能掉以輕心,同時更不容樂觀。
面對此危機,台灣政府與企業除了持續維持領先國際的疫情管控措施外,布局新的市場方針和供應鏈組合,將會是疫情之後重要的策略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