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行動裝置對於螢幕要求越來越大,卻要越來越輕薄,加上越來越多電視要求窄邊框設計,甚至要做到可彎曲,過去的玻璃材料已逐漸沒辦法滿足這些需求,薄膜成為廠商爭相投資的另一大重點。然而,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研究所所長劉軍廷表示,在薄膜技術上,產業目前大多只能做到單片製成,成本較為昂貴。
|
BigPic:800x533 |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材料使用率,工研院和日本國際大廠Komori今(27)日共同發表「非黃光之卷對卷超細線印刷技術」,是全球首次以低於20μm的精密導線印刷技術(fine-line printing)開發出窄邊框薄型觸控模組。
由於邊框寬度取決於導線的線寬及線距,然而台灣較為缺乏這樣的技術,目前一般網版印刷技術可量產的線寬約為60-80μm,凹版印刷也僅達到30-50μm。因此,工研院選擇與日本Komori共同研發出可低於20μm的超細導線的卷對卷印刷機台,讓廠商在軟性電子印刷製程上切入新突破,未來導入觸控面板生產線,將可提升全球的產品競爭力。劉軍廷指出,希望透過次技術創造出差異化,幫助台灣甩開競爭對手,爭取3-5年的技術領先時間。
此技術可取代昂貴的黃光蝕刻製程,透過將精密導線印刷技術導入觸控面板製程,在超薄基板上以直接印刷方式(direct printing)進行導線製作,僅需一台設備即可取代黃光製程的圖案化濺鍍、塗佈到顯影、印製及蝕刻等7台機台,並將金屬導線的材料使用率從5%提高至95%,大幅降低設備、材料及生產成本。
劉軍廷表示,薄膜式不僅輕薄,且能夠做成各種形狀,這些都是玻璃所做不到的,因此薄膜將會是未來成長幅度最高的技術。而由於輕薄的超窄邊框設計已成智慧手持裝置的發展主流,薄膜式製程也逐漸躍昇為廠商選擇的主要技術。因此,儘管在新舊技術轉換時,經常面臨設備汰換所帶來的成本問題,劉軍廷指出,現在是由玻璃轉為薄膜式最佳的時機點,這有助於工研院推廣此技術,也讓廠商對於汰換舊有設備的成本考量問題較小。
此印刷技術除了應用於觸控面板,未來更可應用在OLED照明、下世代軟性電路板、顯示器、太陽能板等軟性電子應用上。為了擴大其應用領域,劉軍廷表示,未來將會以系統廠商為技術轉移的首選廠商,預估明年將會開始導入量產階段,而消費者最快可在2015年買到由此印刷技術所製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