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太陽光電展會(PV Taiwan 2010)今日於世貿一館熱烈展開,包括單/多晶矽、薄膜(Thin Film)以及新興的高聚光型(HCPV)三大太陽能電池及相關模組產品,成為台廠展會中爭相競逐的焦點。
參展主攻單/多晶矽電池的台廠主要包括茂迪(Motech)、益通(E-Ton)、昱晶(Gintech)、昇陽(Solar Tech)、新日光能源(NSP)、太陽光電(BigSun Energy)、茂矽(Mosel)、達能(Danen)等;至於薄膜太陽能電池及模組廠則包括富陽光電(Sun Well)、旭能光電(Sunner)、宇通光能(Auria Solar)、瀚昱(Compound)、茂暘和綠陽(Axuntek)等。會場中引人矚目的聚光型太陽能技術應用,台廠包括億芳能源(Everphoton)、綠源(GreenSource)、華旭/華宇(Arima)等正積極搶攻。太陽能測試驗證機構德國萊因(TUV)和優力(UL)也在會場上互相較勁。值得注意的是,投入CIGS薄膜太陽能製程的友達,也在會場展示相關產品。
茂迪執行長張秉衡在台灣國際太陽光電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台灣儘管在今年已經重建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契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具有高獲利的上游矽晶材料部份,台灣廠商的掌握程度仍舊不足,目前只有福聚太陽能可以量產多晶矽,而南韓的OCI在短短的三年之內,已經成為全球多晶矽第三大的供應大廠,對於台灣多晶矽太陽能產業發展來說,是個值得注意的警訊。
與會廠商代表指出,台廠還需要掌握的關鍵材料,包括高聚光型太陽能電池所需的三五族半導體材料和電池,目前也是高度集中在Spectrolab、Emcore和Azur三大家手上,不過台廠晶元光電已經開始切入高聚光型太陽能電池領域。
熟悉太陽能產業發展脈動的業界人士指出,單/多晶矽價格波動幅度過大、矽晶材料廠商也會以庫存方式哄抬市場價格,對於產能滿載的台灣電池和模組廠來說,形成不小的成本壓力。因此垂直整合矽晶原料、電池、模組或逆變器的一條龍生產模式,正逐漸成為台廠健全太陽能生產線及控制成本的營運方向。包括茂迪、新日光能源以及新進的友達等,都已經朝向一條龍的生產模式發展。
與會人士指出,從整體市場影響力來看,單/多晶矽依舊穩居太陽能市場主流,預估比重佔85%左右,至於薄膜太陽能約佔整體市佔的10%,新興的聚光型產品已經有5%的市佔率。不同材料波長的集光效益、電池轉換效能、量產能力、成本競爭力、應用市場區隔度等,是多晶矽、薄膜和高聚光型材料太陽能電池產品競爭優勢的主要區分點。
業界人士進一步表示,目前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以非微晶堆疊(Micromorph)、非晶矽A-Si和CIGS三大類為主。雖然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在台積電和友達的加持下聲勢高漲,但是距離量產階段仍有段距離,且CIGS所需關鍵材料銅銦鎵硒中的銦,屬於高度敏感的稀土原料,能不能獲得穩定的供應來源仍需諸多考量。整體來看,A-Si薄膜太陽能產品應用具有發展潛力,材料、量產和良率穩定度高且不斷成熟,對於佔主導地位的多晶矽太陽能產品最具威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