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3D影像的製作方式,主要是透過雙眼式3D攝影機拍攝,或者利用2D轉3D技術來達成立體影像的效果。但目前這兩種方式分別存在各自使用上的問題,例如3D攝影機需要能調整光軸來固定兩台攝影機的架子,整個系統龐大且笨重,因此不論成本、機動性以及拍攝現場的調整技術與經驗等,都是個大問題。
相較之下,雖然2D轉3D技術也存在著轉換效果不佳的缺點,但比起困難重重的雙眼式3D攝影,2D轉3D技術的好處也不少,例如可以自由調整視差、成本低廉、且多數既有的影片都可以隨時轉換成3D版。也因此,預期不久後,2D轉3D技術的重要性將越來越高,也將獲得跳躍性的成長契機。
目前市場上,2D轉3D技術最為成熟的廠商是緯創。目前緯創的2D轉3D技術主要是應用於NB產品上,並已有台灣的NB大廠採用這樣的解決方案。緯創也表示,未來隨著2D轉3D技術的晶片化,這項技術將可應用在更多不同的場合,例如TV和顯示器上的應用。且顯示器的部分還可以發展成為3D數位看板。
至於發展3D顯示技術已久的工研院,其2D轉3D技術也已經接近成熟階段,與緯創的正面對決在所難免。只不過在2D影像的即時轉換方面,仍然以緯創保有較大的技術優勢。
而工研院的解決方案,則可以在頻寬足夠的情況下,透過雲端伺服器進行影像處理,如此也能讓使用者觀賞由2D轉換3D的節目內容,未來可由電信營運商利用類似方法提供3D頻道。此外,一旦工研院將其2D轉3D解決方案晶片化之後,便可應用於NB產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