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力發電在臺灣是新興產業,海洋能源開發對生態與漁業永續發展的影響程度受到關注,成為業者開發海洋能源時的必要考量。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日前舉辦「離岸風場生態研究發表會暨簽署鯨豚保護守則簽署儀式」發表近年的研究成果,並推出為臺灣量身打造的「鯨豚保護守則」,期望與離岸風電業者共同守護案場周遭的鯨豚及海洋環境生態,此舉獲得彰芳西島風場、中能風場、允能風場積極回應,自願遵守此保護守則,由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及中華鯨豚協會常務監事蔡惠卿作為此鯨豚保育里程碑的見證人。
|
圖左起為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地方推動辦公室秘書長戴瑞文、中華鯨豚協會蔡惠卿監事、海大校長許泰文、中能離岸風場財務長李冠瑩、雲林離岸風場總監 Morten Dalgaard 、海大李沛沂博士合影 |
鯨豚保護守則的設計理念主要是規範船隻在海上要遵守「三不四要」,三不為不打擾、不拆散、不棄置,四要為要定向、要定速、要辨識、要通報。此守則為彰芳西島風場委託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風場運維船隻的鯨豚保護對策,海豚、漁業與離岸風場為命運共同體,離岸風場噪音與魚類,離岸風場的人工漁礁效應等研究。海洋工程科技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沛沂博士透過彙整各方研究文獻與多國賞鯨規範,並會同鯨豚協會進行實地訪問,多方了解鯨豚與船隻的互動情形,而提出船隻在遇到鯨豚時的處理對策,最後製作成簡易流程圖,並發表在海洋領域具重要影響力的國際著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蘇楠傑副教授表示,臺灣西部海域是離岸風場重要潛力場址,也是沿近海多樣漁業的重要漁場,更是重要保育生物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地,相互形成牽絆的命運共同體,如何兼顧能源轉型、離岸風場開發、生態保育與漁業永續發展利用需求已刻不容緩。
另外,專長為水下聲學的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 Shashidhar Siddagangaiah 助理教授,根據多年來離岸風場範圍的水下聲學錄音紀錄,研究海洋聲景(soundscape)的變化,資料顯示人工噪音會影響生物的發聲行為。如風場施工時的打樁噪音以及風機發電時的運轉噪音影響石首魚類的發聲,另白海豚在附近有航行船隻的噪音時會暫時停止發聲等。
海洋生物研究所邵廣昭講座教授以過去研究人工魚礁培育魚類資源四十年的經驗及針對目前離岸風機的魚礁效果調查,說明風機的設置的確具有魚礁聚魚及保護區培育資源的正面效益,如妥善管理可以成為最佳的「其他有效保育措施的區域(OECM)」,讓離岸風場與漁業共存共榮,兼顧生態、生產和生活,才能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此外,風場開發業者報告各家保護海洋生態的行動,中能風場盧昱辰經理說明該公司的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該計畫涵蓋鯨豚、黑面琵鷺及軟骨魚等三大生物類群,透過與學術單位合作執行目標生物族群監測,收集族群動態資料,以協助建立更完善的保育與管理策略。
雲林離岸風場王家騏副理分享該風場與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自2021年起合作執行的黑面琵鷺衛星追蹤計畫。透過在黑面琵鷺身上裝置GPS衛星發報器,連續4年累積追蹤65隻黑面琵鷺、記錄超過逾百條條飛行路徑,建立全球最多、也最完整的黑面琵鷺飛行軌跡與活動熱區資料庫。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為全球黑面琵鷺族群普查提供關鍵依據。
此次海洋大學展現在離岸風場生態研究產學的具體成果,並結合離岸風電業者共同保護臺灣的海洋生態,期望努力實現海洋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