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硬體運動源自於Linux的開放源始碼的概念,希望能透過極為低廉的硬體成本,再搭配不同的模組,再利用自已的創意,寫成程式碼後燒錄進系統,以讓自已的創意能在最低成本的情況下來讓自已的創意發揮到極限。甚至進一步能讓自已的創意商業化,以形成一個正向的商業循環。而在國內一般的報章雜誌或是產業媒體,其實不難發現這類的報導相對較少。主要的理由在於台灣的主流媒體仍然以財經相關的面向報導居多。
|
ARM在某程度上已經搶佔開放硬體市場先機(圖:Open Hardware Summit) BigPic:557x308 |
如果簡單看一下這些投入開放硬體的業者們,大多都是MCU業者居多,微處理器業者反而較少,相對知名的,國內以威盛較為積極,國外則以是博通為其代表。再深入一點來看,其實也發現絕大多數的晶片業者是屬於ARM陣營,從ARM過去一直以來就在強調「生態系統」與「開放」的市場策略,也不難推敲出,在開放硬體運動這波風潮之中,ARM在某程度上已經搶佔市場先機。
而我們再看看英特爾本身,撇開行動裝置不談,英特爾在PC領域的確可以呼風喚雨,但綜觀而言,全球PC市場早已是積弱不振,在供應鏈的部份也已經陷入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儘管英特爾仍然能維持一定的獲利能力,但為了追求企業成長,行動運算裝置這種擁有龐大市場的產業,絕對是英特爾的首選目標。
但英特爾是否也會投入開放硬體運動?至少在短時間內是不會的,原因在於這個運動,目前在台灣並沒有形成一股大家爭相投入的風潮,依照台灣的IT產業的狀況,英特爾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實質影響力來看,台灣大多的業者思維,還是偏重:「量大的市場」但開放硬體運動,則是在各種不同的應用市場來尋求市場差異化,以獲得極大利潤,量雖少,但毛利率相對較高,這也不失為另一種市場策略。另一方面,英特爾的思維,一向是以賣方市場為主,斷不可能用極低的價格來提供參考設計板來來滿足一般工程師的設計創意。
然而,英特爾沒有創意思維嗎?這種說法也不完全對,英特爾曾經就與NI有合作過,透過英特爾的處理器與NI的LabVIEW軟體與硬體模組,來設計出一個智慧型的乒乓球打擊系統,在當時也有公開展示讓許多人參觀。
我們應該可以這樣解讀:開放硬體運動可以說是產業界的自發性行為,雖然也有營利的成份在裡面,這也包含了工程師的「自我實現」的思想。
但對英特爾而言,該公司雖然也投入了不少資源在學術研究領域,但畢竟開放硬體所涵蓋的應用範圍太廣,英特爾當然無法全部通吃。反觀ARM陣營,不僅擁有許多晶片業者的支持,加上晶片價格如此的低廉,又具備了相當程度的設計彈性,當然會受到許多工程師們的青睞。
但長期來說,英特爾會加入嗎?也許,等到開放硬體運動真的成為全球不可避免的浪潮後,英特爾才會下定決心投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