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生成式AI(如ChatGPT等)和自動化系統的普及,正在深刻改變全球勞動市場。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最新報告,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約14%的勞動力(約3.75億人)因AI自動化而面臨職業轉型或失業風險,其中行政、製造業和客服等重複性高的工作最可能被取代。
研究指出,以下幾類工作受AI自動化影響最深:
一、行政與文書工作:如數據輸入、會計、文件處理等,因AI能更快、更精準地完成任務。
二、製造業與物流:自動化機器人和無人倉儲系統已大幅減少人力需求。
三、基礎客服:聊天機器人和語音AI已能處理大部分標準化客戶諮詢。
四、傳統零售:自助結帳和AI推薦系統降低對店員的需求。
國際勞動組織(ILO)警告,開發中國家的勞動市場可能面臨更大衝擊,因為這些地區的職位往往更依賴低技能、重複性工作。
儘管AI可能取代部分工作,但同時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尤其是技術相關領域:
一、AI開發與數據科學:企業急需機器學習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和AI倫理專家。
二、人機協作管理:需更多「AI訓練師」來優化模型,並確保AI系統符合企業需求。
三、數位轉型顧問:協助企業整合AI工具,提升營運效率。
四、創意與策略職位:AI難以完全替代需要人類情感、創造力和複雜決策的工作,如行銷、心理諮商和高階管理。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23未來就業報告》預測,AI和自動化將在未來五年內創造約9,700萬個新職位,遠超過其淘汰的8,500萬個工作。
AI自動化無疑將重塑勞動市場,但與其視為威脅,不如看作產業升級的契機。政府、企業和個人需共同努力,透過教育培訓和政策調整,確保勞動力能順利過渡至AI驅動的新經濟模式。未來的工作不會消失,而是演變成更智慧化、更具創造性的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