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各樣新穎的手機幾乎已成為現代人出門的隨身配備之一,數位科技讓手機更便利,無論是傳遞訊息、聽音樂、玩遊戲、看影音、查詢購物資訊等,隨處可見不自覺滑手機的低頭族,繁多類型的遊戲內容更是增加了眾人對於手機的黏著度,若無法適度使用將對於個人健康造成潛在的威脅,甚或危害身心。
|
圖左起:馬偕醫院邱于竣醫師、國衛院群健所所長熊昭、林煜軒醫師、中國科技大學潘元健心理師合影(攝影/ 陳復霞) |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國際疾病分類》(ICD-11)最新版本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而不同載具的使用情境不同,在網路遊戲成癮中,以「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越玩越多)」、「戒斷症狀」,也與傳統上的「成癮行為」相當類似。(類似於用藥/嗜酒成癮的核心症狀)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量表共分為標準版(共12題)與簡式版(共4題)兩種版本,這套自陳式評估量表將提供手機使用者針對最近三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根據研究發現,若是簡式版本的得分高於10分以上,就需注意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的情形。
林煜軒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0,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的113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該項研究顯示,同時玩手機遊戲與電腦網路遊戲的學生共6996人,有1495人手機遊戲成癮,有243人網路遊戲成癮,而有189人有兩項成癮,相當於77.8%,林煜軒表示,這項研究透過信效度及因素分析來進行有效性評估,並依照不同程度給予適當的改善建議,而非急於投藥醫治。
年齡大小不是手機遊戲成癮與個人身心健康的距離,遊玩的次數與時間才是重要關鍵。研究結果發現,屬於手機成癮情形的使用者,除了使用手機的時間明顯較長以外,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跟著提高。而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中,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明顯高於一般學生的手機遊戲消費,國小學童為21.4%,國中生為36.3%,而高中生則高達42.2%,高占比值得關注,而目前尚未就消費金額的部分作深入研究。
林煜軒醫師補充說明,要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跡象,除了以手機使用時間來判斷之外,使用者是否出現成癮的典型反應也是評估的重要指標。他提及臨床上會指出問題所在:若不玩手機遊戲,是否有其他能在短時間有高成就感的好玩事情可取代?培養其他興趣相形的重要。
林煜軒醫師建議,民眾可以運用這套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同時搭配由林煜軒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的手機程式「Know Addiction」,這套全自動記錄程式可以分門別類的記錄與計時長短,確實瞭解手機使用上的具體情況,同時透過該程式的自動提醒功能能夠進行健康管理,唯有建立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才能心安享受手機帶來的便利。
該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10月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更多相關訊息
手機app「Know Addiction」(Android版本)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pin2wall.knowadd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