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ST开启再生能源革命 携手自然迎接能源挑战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24年01月02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2345】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於2030年预计将增长30%,同时碳排放量目标扩大至减少45%(控制全球暖化在摄氏1.5℃以内),再生能源正成为攸关人类未来的重要议题。回顾十年前,人们只顾担??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何时枯竭,但现在人们转变思维,更注重人类在地球上的永续生存方式。

意法半导体已经成功将宽能隙装置引入产业应用。
意法半导体已经成功将宽能隙装置引入产业应用。

亚太区(不包含中国区)功率离散与类比子部门市场总监Daniel JEOUN指出,当下人们正在积极探索从太阳、风和海洋等资源中生产再生能源的方法。氢气转换为能源,海洋中的能量被开发,成为帮助我们在这个环保时代生存的不可或缺之力。这是当前时势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

太阳能电池板被视为发展再生能源的核心,每一个太阳能区块都展示了光能转换为实际应用的过程。首先,吸收并储存电能於储能系统(ESS)中,随後透过光伏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再度转换为直流电,因为整体系统运作於直流体系。

传统的矽元件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平均82%的发电效率,看似令人满意。然而,当功率扩大到千兆瓦时,透过新型宽能隙材料的使用,效率额外提升8%。这样的进步虽小,但在兆瓦级别上则能产生显着的节能效果,同时通过减少待机模式的浪费,实现对地球能源的巨大贡献。这正是朝向更环保世界迈进的一大步。

虽然宽能隙材料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但由於技术限制和高昂的制造成本,导致未能实现产业化。然而,随着技术创新和投资的不断增加,意法半导体已经成功将其引入产业应用。

相较於传统的矽元件,宽能隙元件具有多项优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击穿电压和快速开关性能。相对於矽元件,宽能隙元件更具高效能和小尺寸的特点。碳化矽(SiC)和氮化??(GaN)是两种常见的宽能隙材料,各自拥有优势。碳化矽拥有较高的热导率,适用於大功率和高电压系统,这也是电动汽车市场首选SiC的原因。宽能隙元件市场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在这方面,意法半导体正居於领先地位。

在SiC MOSFET领域,意法半导体的市占率超过50%。每两年推出新一代SiC技术,有助於不断创新和引领市场。同时,对基板开发和晶圆加工进行的巨额投资,意在10年内将产能提升10倍。这样的技术领先地位对客户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需要满足不断扩展需求的新型号和产品。

而谈到氮化??(GaN),这是相对较新的宽能隙材料。尽管氮化??市场在2021年仅有1亿美元的规模,但分析师预估到2027年将增长20倍,为意法半导体提供极隹发展机会。公司积极进行氮化??的投资,并推动其在市场上的发展。

意法半导体拥有三类不同的氮化??产品,包括PowerGaN、MasterGaN和VIPerGaN。这些产品涵盖高功率密度、驱动器配置以及系统级封装,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更易实现高效能且小型化的产品。

为了维持在工业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意法半导体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以电力与能源、马达控制和自动化为核心的创新技术中心。专业技术的发展让公司能够继续引领市场,同时为客户提供永续的创新支援。在这场再生能源革命中,意法半导体不仅提供技术,更是携手大自然,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挑战。

關鍵字: SiC  GaN  宽能隙半导体  ST  ST 
相关新闻
意法半导体公布第三季财报 工业市场持续疲软影响销售预期
意法半导体STM32C0系列高效能微控制器性能大幅提升
德州仪器扩大氮化??半导体内部制造作业 将自有产能提升至四倍
格棋化合物半导体中坜新厂落成 携手中科院强化高频通讯技术
意法半导体为电动车牵引变频器打造新一代碳化矽功率技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Crank Storyboard:跨越微控制器与微处理器的桥梁
» 嵌入式系统的创新:RTOS与MCU的协同运作
»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边缘AI应用发展 开启嵌入式智慧新时代
» STM32 MCU产品线再添新成员 STM32H7R/S与STM32U0各擅胜场
» STM32WBA系列推动物联网发展 多协定无线连接成效率关键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8DHRJMMSTACUKP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