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处於可预测的电力需求环境,则能源转型或许只是电力调度和新能源电厂兴建的单纯问题,但随着气候的变迁与经济的成长(更多先进工厂的兴建),电力的需求变成一个难已评估的项目。
|
/news/2017/11/12/2021519600S.jpg |
依据台电的预估,今年(2017)最高用电量为3630万??,较2016年成长20万??,然而,今年8月11日却出现高达3641.7万??(MW)的用电量,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比预估值多出10万??,显见目前的用电量预测并不能作为评量电力是否充足的依据。
既然,用电需求量是个无法预测的变数,且高出的幅度可能会超出预期甚多,因此保留充足的备用电量就是维持稳定电力供应的关键,但这个选项却也因核四停建後新再生能源厂仍未即时运转,而成为空谈。
根据台电的资料(如图一),台湾的备用容量率原为20%,2013年时调降为15%。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起,实际的可用备用容量率就不及15%,到了2016年时,更达到了历史的新低10.4%,证明电力吃紧的情况是个不争的事实。
电力吃紧的问题,执政者当然是知道,也的确有所对策。在短期上,将延长低成本的火力电厂的使用期限,以弭补不足的电力;另外,也推动汽电共生发电的夏月紧急增购制度,以及其他多元需量反应措施:包括时间电价、计画性减量及需量竞价等。
而在长期方面,则期待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抑制电力需求年均成长率至1.0%;再者,也将扩大再生能源发展,於民国114年达发电量20%。另一方面,也加速「第三天然气接收站」的建置,扩大天然气的使用,以弭补降低核电与燃煤发电的能源缺囗。
但整体而言,这些短期与长期的策略目前都没有实际的效益可供评估,尤其是抑制电力需求在目前的社会与产业环境之下,将更是难以达成,而其背後所投入的代价,如增加碳排与提高生电成本,是否会与台湾急需的经济成长相互矛盾,恐怕也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