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Mozilla台灣正式以「美商謀智台灣分公司」入駐台北信義計畫區,其台灣執行長宮力看重台灣研發能力,強調:「台灣是B2G(Boot to Gecko)專案最重要的開發基地。」並期盼能與聯發科、宏達電有合作機會。
2012年4月3日,Google在台灣彰濱工業區舉行雲端運算資料中心動土典禮,其亞太區總裁Daniel Alegre揚言:「台灣將成為亞太雲端的產業鏈中心。」
從當前形勢來看,台灣不論是伺服器,或是軟體人力的潛力,都相當適合雲端下一步的開發,也呼應了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張善政曾對行動裝置時代的預言:「雲將會是火車頭。」
台灣雲到底會飄向何方?成為不管是政府、業界以及個人都相當重視的議題。
台灣一向以硬體的生產製造見卓,雖然同樣在講雲端布局,但從Google在台灣建造資料中心這個例子來看,不論是提供伺服器、交換器等基礎設備,還是廉價的電費,台灣政府抓緊Google老大哥的事實,很明顯。
先看硬體商,其實台灣硬體商也紛紛尋求轉型,布局雲端。宏達電投資影音平台,並積極收購國內外軟體、影音、遊戲與內容服務平台,營造更完善的雲端體驗;威盛投資CatchPlay數位影音內容服務平台,希望扮演通路的角色,提供數位內容;廣達投資雲端運算用伺服器晶片公司Tilera,更與國內三大主要電信業者結盟,積極布局雲端市場。
再看政策面,台灣雲谷目前所建置的產業聚落,所形成的產業鏈中心也只是最下游,對台灣硬體商來說,都只是客戶間的流動,而賺取的也是微薄的利潤,為人作嫁,因此,台灣的雲策略確有可憂心之處。
張善政也認為,台灣政府在雲端商機中並沒有準備好,他說:「推動雲端要先換腦袋,以新觀念看待這個產業。」並解釋:「雲端時代,強調伺服器有多強、中央處理器速度有多快已經沒有意義,而是要讓台灣軟體業創造新價值。」
仕橙研策科技技術總監陳俊宏也認為:「伺服器終究是硬體,有點類似雲端產業最下游的那一塊,」他直言,Google來台設資料中心就像蓋火力發電廠一樣,人家都不要,我們搶著要,但卻忽略了排電量、排碳量以及散熱的問題,因此光是雲伺服器並不能稱之為雲端「價值性」產業。他表示:「真正的雲端產業是軟體、創意、社群這一層。」
台灣的資訊產業在雲端布局中當然也具有某些優勢,資策會MIC資深分析師童啟晟提出,台灣需要一個足以與國際大廠競爭的服務平台,此一服務平台有賴於創新服務應用的聚焦,建議台廠參考Apple的iPad與iTune模式,調整營運模式,建構新型態的整合服務。
另外,資策會MIC資深分析師翁偉修則認為,隨著雲伺服器為主軸的雲端基礎建設市場成長,或許能夠帶動虛擬化、資料儲存以及資訊安全的軟體與服務的需求,進而推展台灣雲端產業。看來,雲端已經是未來的整體趨勢,能帶動台灣不同層次的企業發展。相信只要台灣政府有遠見,台灣也可以不再只是為人作嫁,創造雲端「兆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