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經濟」,是目前全球政府和企業所共同面臨的艱難課題。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倚賴出口和製造甚重的我們,在全球經濟急凍時,所受的衝擊相對更大,因此必須得用更積極的態度和更具侵略性的思維來處理。因為,在先前經濟蓬勃時,台灣的競爭力已漸趨劣勢,若不能把握此全球市場重整的關鍵期與以扭轉,待日後經濟復甦時,台灣恐怕會被拋的更遠。但可惜的是,自經濟風暴襲來至今,只見牛步的施政和和漫天的意識爭論,真是讓人不勝唏噓。
BigPic:400x262 |
從經濟結構來看,出口是台灣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一旦出口出現大幅的衰退時,對台灣內部的衝擊勢必慘重,於是工廠停工、企業裁員,公司倒閉,失業率與失業人口數便會急遽攀升。同時,失業率高也會衍生消費緊縮,內需市場也更形艱難。然而,出口的好壞受制於全球的景氣狀況甚多,一旦世界經濟不好,歐美的市場需求大幅下滑時,想要單方面的提振出口恐怕也是欲振乏力。於是擴大內需變成目前世界各國主要的因應之策。
台灣也是如此,當前的政府也欲透過擴大公共建設和提振消費來挽救急降的經濟。此法對地大、物博、內需市場大的國家或許可行,但對以出口為主和電子及資訊業為重的台灣恐怕作用不高。或者說,擴大內需的思維本身是正確的,但對台灣的半導體和電子、資訊業而言,並沒有所謂的「擴大內需」的命題,因為主要市場從未在台灣島內,只有不斷的「向外進攻」才是生存之策。但在此草木皆「冰」的時期,該怎麼攻?攻向哪去?這便是關鍵命題,需要政府與民間好好的凝聚共識,並擬定整體策略。
但目前台灣內部卻只為了一個與中國的貿易協議的名稱爭執不下,從「CECA」到最後的「ECFA」,政府至民間,上上下下花了近月的時間在名稱上打轉,實際的協議內容和涉及的產業與產品範圍卻未有人關心,加上立院議會紛紛擾擾,最體的作為也未見任何成效。這樣的進度和整體共識實在是令人擔憂,很難有信心去相信台灣能夠順利的走出這波金融危機,並在日後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有利的位置。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波金融危機對台灣的電子和資訊業而言,將是一個絕佳的機會點。原因是台灣自身的產業鏈完整,同時具備極佳的價格能力,加上近年來在品牌與品質上的充分耕耘,已經具備世界一級的產業實力。而在當前「低價」當道的時代下,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有很好的契機能夠搶佔先機。Netbook、智慧型手機以及中國特殊的山寨市場就是目前最明顯的市場,怎能不去搶佔。
根據中國官方的估計,光山寨手機的年產量就將近1.5億隻,佔全球每年11億隻手機的出貨量約1成以上,若再加上如PC、MP3等其他消費性電子,其潛在的商機可想而知。加以中國政府在去年底所擴大推行的「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市場研究機構拓墣產研也預計,在電腦這個項目上,2009年就有250萬台的銷售量,約可帶來380億元新台幣的銷售額,其中台灣自有品牌的電腦可望有50億元新台幣商機。上述這兩塊大餅都是台灣機會,必須好好把握。
日前有一項統計數字相當值得國人深思。據統計,中國08年12月自台灣進口的資訊電腦、IC零組件及LCD設備等三項產品的總金額下滑了23億美元,超過中國出口的衰退金額,而減少的部份也被日本、韓國和中國自有廠所取代。這意味著台灣優勢正自中國市場消失中,如果台灣政府與產業無法適時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市場低點予以補救,待日後經濟復甦時,台灣經濟會是個什麼局面實在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