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而言,台灣經濟是靠許多中小型企業支撐的。在越不景氣時,創業的人數就越多。這種現象在全世界,可能只有以色列可以和台灣媲美。

國內的小型或微型電子企業,在此產業低迷之際,各有其求生技巧,但也各有各難念的經。下面舉出兩家公司來說明:

甲公司是一家成立超過15年,資本額不到兩千萬元的企業。它的營業項目是電腦用塑膠製品、電腦週邊設備、電腦電線和接頭,以及代理國外廠商產品之經銷業務,它在中國大陸有成立加工廠,但規模不大。所以,它是一家以行銷、經銷起家的小企業。雖然,該公司有聘用少數幾位硬體工程師,但是,他們的技術能力其實並不強。若要設計複雜的產品時,往往需要採用委外設計的途徑。

甲公司的優勢是它擁有許多國內外客戶,尤其這幾年,它已經將行銷的觸角延伸到中國大陸,並在廣東、江蘇與浙江一帶建立起供銷據點,也和當地的業者合作促銷。不過,該公司畢竟在產品技術開發上著墨不深,研發人才的培養有限。所以,往往是客戶的殷切需求一直存在著,但是始終無法從中獲利;也就是說,「看得到,但吃不到」。

有一次,甲公司承接到MP3播放機的ODM訂單,但初期必須先少量生產。在老闆欣喜之餘,業務經理興沖沖地在尋找軟韌體設計公司(硬體則由甲公司自己負責),最後他找到了兩家,一家負責將嵌入式Linux移植到處理器裡面,另一家負責在此嵌入式Linux裡,往上建構使用者介面軟體(譬如Microwindows)。結果,嵌入式Linux成功地被移植到處理器裡,MP3播放機也可以播出音樂來,但是由於缺少使用者介面,令人使用時很不方便。這時,打算設計使用者介面軟體的公司決定不承接了,天啊!他們的原因竟然是:他們不熟悉嵌入式Linux的環境,只熟悉桌上型Linux的環境。該業務經理緊張的像隻熱鍋裡的螞蟻一樣,四處求救,但是以國內目前的研發環境而言,有誰願意承接這個燙手山竽呢?

最後要舉的是乙公司的實例,它是一家成立只有3年,資本額僅一百萬元的微型企業。該公司老闆過去是軟體工程師,自行設計了一套嵌入式軟體,可以在嵌入式裝置中使用。國內某IC經銷公司與它合作,已經將此嵌入式軟體成功地移植到32位元的處理器裡面,而且,以這種方法設計的電子成品也已經量產銷售了。

無庸置疑的,這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軟體的設計能力。不過,不要光看營業額的亮麗成績,其實,這三年來,該公司的獲利並不多,主要原因是,它所獲得的利潤,大多被工程師的薪資和韌體委外設計的支出扣除掉了。該公司老闆以度小月的心情,期望過幾年後,在景氣上揚時,能帶動公司的業績,並提高實質的利潤。但是仔細研究這類型公司的經營策略,至少有兩個弱點:

第一,韌體不是這公司的核心技術。例如:開機程式(boot code),需要了解處理器硬體知識才能勝任,因此,這公司的設計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第二,這公司沒有行銷能力。這是大多數工程師在創業時的最大弱點。這家公司不主動對外促銷他們的技術能力或軟體,寧願和熟識的少數客戶維持供需關係,而且僅靠微薄的權利金支撐著。有些甚至還「寄居」在客戶公司裡面,成為「公司裡還有公司」的奇特現象。

平心而論,乙公司老闆和上班族又有何不同呢?也許「寧為雞首,毋寧牛後」才是他們心理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