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訊會議(GLOB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Globecom)上(11)月中旬在台灣舉行,這項重量級的國際性會議適逢IEEE ComSoc成立五十週年,又選擇在台灣舉辦,顯見台灣通訊產業整體實力所受到的重視,但是除了製造之外,台灣在該領域的研發創新與品牌行銷等能力,其實都還有待提升;或許台灣一直以來的優勢就在製造,即便如此,高附加價值的製造能力也是台灣該積極提升的重要關鍵。

在全球通訊會議的開幕典禮上,陳水扁總統用視訊會議的方式以「Welcome to Taiwan」,向1316位與會者與750位國外來賓致意,宣示台灣藉此與世界接軌,不但因為與會者來自全球52個國家地區、舉辦了79場研討會、發表了593篇論文,實在是因為此一頗富盛名的會議能在台灣舉辦、從台灣發聲,具有奠定台灣在國際上電信通訊產業的定位及地位的象徵性意義。

過去幾十年來我國基於安全的理由,在通訊的管制上相當嚴格,以致於國內通訊產業的發展相當緩慢,原本在20年前有機會跟半導體產業齊頭並進的通訊產業,就此停滯不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將國內的PC產業帶上了世界舞台,不過PC產業經過20餘年的高度發展,逐漸進入市場高原期,而值此低迷的景氣下,國內廠商更是心急於尋找下一波成長的動力。

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或許可以從今年資訊月的主題「邁向行動化社會」略窺一二,包括手機、PDA、數位相機、平板電腦等當紅的資訊商品看來,往後每一個人的身上將會佩戴越來越多的資訊終端設備,嗅到這股商機的廠商早就積極的投入該領域,以蘊積具爆發力的成長實力。

事實上,台灣廠商今年在通訊領域的表現並不令人失望,在無線通訊領域,我國行動電話,較去年大幅成長一倍以上,市場調查機構也樂觀預測明年的成長潛力;今年點燃的WLAN(無線區域網路)市場成長力,台灣廠商也適時抓住契機,相關產品的出貨量佔全球80%。另外,在LAN(區域網路產品)上,除了高階的路由器與Layer 3以上的交換器(Switch)之外,集線器與交換器的出貨量早就是全球第一;加上網路卡、數據機等PC週邊產品,我國確實堪稱為通訊大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廠商的產出,多集中在終端產品的系統組裝上,對於最上游的關鍵零組件掌握度不高,而系統廠商也以代工為主要的業務模式,並不具備品牌優勢,我們常批評國內高科技產業技術落後,對於關鍵技術的掌握度低落,然而無可諱言的,製造確實具有一定份量的價值,既然台灣的優勢在於製造,提升製造的附加價值應當也是廠商求發展的重要任務。

許多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在通訊產業的實力,固然值得欣喜,但是在迎接寬頻化與全行動化的未來社會之前,我們應該清楚自身的實力、掌握的優勢與努力的方向,當然外在環境的變化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是站穩自身的腳步,毋寧是最根本的做法,所以掌握關鍵技術、行銷品牌優勢與提升製造價值,何者才是適合我國產業可大可久的「Killer Strategy」?

(作者:廖專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