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經濟部和經建會等單位終於在各方的期盼下,協同產、官、學各界人士舉辦了一場聯合座談會,這個座談會的主題就是討論目前科技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有些業者甚至明白的表示,人才不足的困擾早在二、三年前即已浮現,儘管產業界多次呼籲正視此問題,但政府相關單位似乎拿不出具體的因應措施。如果台灣信誓旦旦地要建立起一個睥睨全亞洲的「科技島」,那麼科技人才的養成與吸納,絕對是跨出去的第一步。

無獨有偶,前國科會主委黃鎮台也在國民黨中常會提出的「當前科技產業面對的挑戰」專題報告中,提到了有關「高科技企業人才流動」及「人才不足」的看法與建言。其中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產官學聯合座談會或黃鎮台,皆提到了兩岸的科技產業競爭,終將引發成為科技人才的爭取角力戰。如此的思考邏輯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卻也表示我們在解決人力問題上,普遍處於被動的見招拆招,欠缺長期有計劃性的科技人才之培訓與養成。

其實人力的問題,本亦是一種供需現象,但科技人才牽涉到較複雜的專業與技術養成,因此,平常如不潛心經營培養,需要時當然「四下無人」,且容易造成企業間的人員惡性流動。但因高科技變化快速且資源並非無限,台灣的政府與民間業者有必要凝聚重點產業發展政策的共識,然後再配合相關的教育經費預算、科系的增加、職訓單位規劃等措施,來累積需要的「人才庫」。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科技人才,要從今天培養起。

另外一個人才匯聚成功的例子是美國,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鏡參考,美國真正「高檔」的科技人才有很大一部分是吸納自全球各國的菁英,這種具有「熔爐」特質的胸襟,也是造就美國之所以成為今世無論是在政治、經濟、藝術、文化各方面能領騷全球的關鍵因素。以台灣在高科技的全球知名度而言,是可以把握這樣的思考方向,但是,前題是要先架構一個能「納百川」的社會文化與機制,否則很難散發出足夠的「魅力」,而就日益成熟的全球觀角度而言,台灣還真得開始有如此的視野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