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有關營運模式的形成,由於結合通訊、內容服務之後,將需要不同業者共同合作構成新的產業鏈。包含內容供應商、服務平台業者、汽車導航系統產品業者、應用軟體業者、電信營運商,及後端產品/廣告商。究竟何種創新服務有可能勝出?目前仍未有定數。但由於手機已是今日消費者日常隨身物品,加入空間資訊後,可能的應用增多。目前各方皆積極不斷嘗試,希望能找到正確的獲利模式。以下介紹目前已有的幾種應用,提供讀者作為企業思考新營運模式的參考:
車輛測速照像提醒:Pete Tenereillo開發免費應用軟體Trapster,其主要功能為提醒駕駛人交通違規測速的設置地點(包含測速照相、闖紅燈照相以及警車藏匿處等位置)。由於警務單位經常性變動測速照像位置,讓Trapster需要有效更新資料,以提醒駕駛人,降低違規風險。因此Trapster以使用者創造內容的方式,來保持資料的即時性,目前資料庫中,涵蓋超過34萬筆由使用者建立的測速地點資料。
實務上,Trapster的應用概念其實非常簡單,透過使用者在測速相機附近,按下記錄鍵後,即會將當時的位址,上傳至資料庫當中,成為地圖上之一筆警告記錄,只要使用者日後接近該區域,軟體便會發出警告,讓駕駛人有所警剔,避免超速。當一位使用者上傳資料後,另一位使用者可確認資料正確與否,只要按下確認,此資料即會再次更新,並且給予雙方信用評價,此機制可防止故意製造假資料的問題。
結合興趣點資訊之3D圖資軟體-「Google Earth」:Google Earth是一款虛擬地球儀的軟體,其內建有地圖與各種地理資訊(例如人口統計數字),是一套3D化的地理資訊系統。2008年10月,Google發佈了iPhone版Google Earth,軟體可結合iPhone的GPS和Wi-Fi無線定位功能,提供iPhone使用者3D立體地圖定位,當用戶使用搜尋引擎輸入一個商店的所在地,位址會顯示在Google Maps之中,讓使用者立即知道該商店所在的方向、區域、與交通資訊等指示。
同時iPhone版的Google Earth還具備Panoramio和Wikipedia兩個功能。Panoramio包含較為著名的建築、風景、地標或其他使用者分享的照片;Wikipedia則是透過Google Earth介面可直接連結至維基百科的資料庫,提供使用者目前瀏覽位置的地理歷史、人口統計等網路資料,方便使用者參考。
以上所提到的例子僅是手機運用定位資訊的一小部分應用。其分別代表兩個發展的重要概念,Trapster說明應用Web 2.0由使用者產生資料的概念,而非由供應業者單方面提供內容,除了測速器,也可變更為餐飲店、旅遊景點等因應不同目的而生的位置資料;至於後者的應用案例,說明單純僅有圖資所能產生的價值十分有限,結合額外的附加內容(Panoramio和Wikipedia),才有機會創造更多價值。
目前台灣也有許多廠商正積極尋找新的網路營運模式,如何參考國外的案例,結合本土的特色及需求,以推出符合國人需要的服務,相信是地理資訊服務市場未來是否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