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與共享是駭客文化與智能手機時代的主流價值觀,開放與共享也是重要的社會文化。1990 年代的駭客文化,以及 2005 年的智能手機,分別以 GNU/Linux,以及 App 為一個主軸,創造出很多不同的新經濟體。

/news/2015/04/20/1151424590S.jpg

如果以 10~15 年為一個週期,下一個開放與共享的時間點,大概會落在 2015~2020 年之間。幾年前,多數具有前瞻性的企業,認為下一波的開放與共享革命是 IoT;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社會評論家、資本市場與媒體評論,也開始認同 IoT 將在這幾年,接棒智能手機,續演產業革命的戲碼。

台灣也在這一年,更熱切地討論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機會與創業方向。今年,不只是台灣,相隔不遠的大陸,在 IoT 主題的熱度,將逐月倍增。根據筆者近期幾個月的觀察,以及私下與產業界的交流,台灣與大陸雖然都熱烈地討論 IoT 的新商機,但其思維仍有很大的差異。台灣,仍與過去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樣,偏向硬體與成本思考;大陸,則是保持過去在移動互聯網所培養出來的思維能力,具備更好的前膽思路,以及創新思維。

以下是幾個筆者近期在規劃 IoT 新創計劃的幾個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些 IoT 的思路,同時也可以了解,為什麼筆者認同,台灣在 IoT 方面的思維還是太偏向硬體思路。

第一、 物聯網硬體終將以 MCU 為中心 。物聯網硬體,以 MCU 與感測器(Sensor Fusions)為主要元件(Main Components);這與過去的 PC 或 Wearables 有很大的不同。PC 與 Wearables 是以應用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或 SOC 為主要元件,再搭載其它像是 DSP、Sensors 等,各式 Companion Chipsets。最近一些台灣的硬體廠,與筆者分享他們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平臺」;雖然是方案「平臺」,但清一色是「硬體公板」,並且也都是以 SOC 的主板架構來設計。

第二、物聯網硬體終將免費。免費的意義,代表著使用者將可以零成本,或零邊際成本,取得這些硬體。對於傳統集中式大量製造的廠商來說,硬體仍然有製造成本,因此不可能有「硬體免費」的可能性;後者是典型的「小格局思維」邏輯。當筆者向一些硬體製造廠提示,物聯網硬體終將免費時,他們都呈現不可思議的表情。

從世界的大格局來看,硬體製造只是整個結構的一環;如果以「堆疊」來看,硬體製造商是在這個堆疊的下層。這個堆疊的上層,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結構,稱為「駭客」;駭客是一種社會文化。駭客文化打造出可自由取得的軟體,稱為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因此,透過網路,用戶可以自由下載 GNU/Linux 作業系統,而無需對商業軟體公司支付費用。當網際網路夠便宜,從網路下載軟體,就會接近零邊際成本。

物聯網也是如此,透過共創、共享與網際網路,硬體裝置也會接近零成本。或許使用者仍舊必須支付部份的硬體費用,但這些費用將遠低於硬體的物料成本(BOM Cost)。從這個角度來看,仍然執著於「BOM Cost」與「Forecast」的台灣硬體製造廠,還是無法將思維擴展到「上層」。

第三、物聯網應該讓每個人都可以動手(DIY)。筆者創辦的 Mokoversity 開放創新學院,今年度就是以 IoT 做為創新與創業主題。在 Mokoversity 的 Pre-Startup Camp(農場計畫)裡,筆者希望大家思考「IoT 就像 App」。每個人都可以創作 App,並讓生活上更為便利外,也能透過網路讓所有人取得。物聯網時代,應該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可以是 Maker(創客),動手創作(DIY)自已的物聯網應用程式,同樣也讓自已的生活更便利,一樣也能透過網路讓所有人取得。

這裡提及的「物聯網應用程式」,包含軟體與硬體。物聯網的軟體,是一個稱為 Web of Things(WoT)的 Application Layer。物聯網將是包含 Application Layer 的裝置,但未來將不稱之為「軟硬整合」,而是稱之為「Objects」。看看 Google 的 Physical Web 計畫,就能了解更多「Objects」的意義。

這些 Objects 要能透過網路「共創」與「共享」,才能達到「終將免費」的理想。軟體要共享很簡單,但硬體呢?當然也可以透過網路下載進行分享,方式是結合 3D 列印。當硬體也能下載時,「終將免費」。當然,免費的意思,如同上述所提,並不是一切都不用錢,而是接近零成本與零邊際成本。

物聯網時代,將會形成新的經濟體。從以上的分享來看,台灣的硬體廠商,對物聯網的討論,並不是有什麼很大的錯誤,而是格局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