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古亭的小办公室,时常有新朋友来拜访,大多想讨论一下自己(很多是代表公司或某单位)可以怎麽和Maker运动来进行串连,而来我们这,自然是对Maker"走向市场"(Maker to Market)这回事有相当的关注。

为硬体新创解决可制造设计(DFM)问题的需求是明确的,而且是全球性的需求,正在快速成长中。
为硬体新创解决可制造设计(DFM)问题的需求是明确的,而且是全球性的需求,正在快速成长中。

近来因政府启动「亚洲矽谷」计画,有朋友"代表"某单位来做了个访谈,问题大致是政府在这计画中该做什麽来推动IOT,又该如何与台湾Maker圈串连,或给予创业团队什麽帮助等等。

为此,我在白板上画了一张图,图上有一条线,在这线的两端分别是Maker与Market,线上从左到右则是无可避免需经历的阶段:从最前期的什麽都没有,只有创意,到一个人或找到同好组团队做出了第一个样品,再到寻求社群的意见与支援,渐渐走到市场的最前缘,成为所谓的硬体新创团队。

接着新创团队开始寻求第一桶金,试金石往往是上架群众募资(我们是推One to Hundred社群小量预购),也就是找到MVP(最小可行产品)的市场定位。

除了群募和社群预购,走向市场的其他可行作法还包括教学加卖套件、找通路夥伴(to B或 to C),以及贴牌、接案等等。事实上,只要能做成生意并稳健成长,不必限於将产品「大量生产」才是成功创业的迷思当中(也不一定非创业不可)。

不过,一个团队要往下走,还是欠缺很多能力,需要寻求各种外部资源的协助。能够提供团队广泛协助的单位,一种是硬体加速器,如HAX、Highway 1,在美国运作地蛮成功的,但在台湾,似??仍未见到极具代表性的执行单位。

另一个角色则是做为Maker与市场(通常是制造)之间的媒合性单位,如HWTrek(创投底子)、TechDesign(制造底子)或Triple(法人底子),不过,目前并没有看到很具说服力的实质成效或囗碑。

为硬体新创解决可制造设计(DFM)问题的需求是明确的,而且是全球性的需求,正在快速成长中。要满足这需求,除了加工与制造的技术与产能外,更大的关键在於人才:听得懂团队们创新设计需求的人才,而且可以有效率转化为可量产的设计,同时「守囗如瓶」,不会泄露客户的机密。

这样的人才养成不易,而幸运地是,在台湾比比皆是。问题是,全球的硬体创业圈并不了解这点,而就是知道,往往也不知找谁接头。

假设团队跨过了DFM的门槛,要走向量产了,因为量通常不大,找代工五哥是门不当户不对,不会理你(理了也麻烦),这时只能另谋出路。又很幸运地是,台湾有实力的中小型加工、EMS厂也很多,如果能与全球创业圈串上,机会无穷呢。

再往後走,就是行销与通路等问题,这部分在创业圈已有不少辅导资源,本文先不多提了。

再回过头来谈,我想回应朋友的是,亚洲矽谷计画看起来与台湾硬体创业圈的发展并不是很对盘,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对Maker圈更是无感。若真想实质做点事,则应让上述的几个幸运落地成为全球皆知的「影响力」吧。

(本文作者为MakerPRO总主笔及共同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