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資訊電子產業邁向成熟化,多數台灣廠商在思考該如何突破產品低價化的衝擊,而在眾多提升附加價值的策略選項中,強化研發能量似乎成了廠商們都認同的主流發展趨勢。事實上,這是正確的策略選項,但是發展重點應該放在如何落實,否則仍易成為口號式的發展而失去關注焦點。
台灣是個資源有限的經濟體,較難以全面性展開各類技術的研發,必須要有所抉擇,而對於抉擇準則與過程,則需要更深入且多面向的策略思考。
首先要考慮的是研發內涵的定位,究竟台灣是要專注於先進技術,還是應用技術的研發?如果能夠從本身所擁有的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資源基礎(resource-based)與核心能力(path dependency)等方向,做為策略思考的出發點,比較容易找到適切的答案。
再來要考慮研發深度與廣度的問題,若台灣希望未來能夠著力於評估應用技術研發,則跨領域發展中心(development center)的概念就應該被重視;如果發展重點在於先進技術的研發,那麼未來台灣就應該多引進研究實驗室(research lab)。而該如何將兩者的研發動能相互串連,以提高研發知識含量與密度,並將研發成果再內嵌於本土的研發能量中,藉以建構產業核心的技術競爭力,更是發展過程中需要多加關注的焦點。
就政府的角色而言,對於獲利潛力或附加價值高的研發活動應該給予鼓勵。目前有許多廠商深陷(lock-in)在低利的領域,固然跟過往的核心能力有關聯,但最大的因素在於重點資源被舊有市場拖住,過去的成功會導致未來的失敗,政府在這方面,可以再作些策略性的導引。
就價值鏈結構而言,以往政府對廠商的對外貿易活動,有提供許多的協助與支援,但對於研發活動則僅限於國內。如今在研發全球化佈局的趨勢發展潮流中,政府若能夠在適度的條件與配套措施下(如必須雇用一定比例的台灣研究人員),支援國內產業在國際間的研發活動與合作,或許可降低目前許多寧願選擇國防役而不出國留學,導致留學生人數減少所帶來的衝擊
除了自行投入研發之外,如何槓桿國際資源,吸引國際廠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藉以形成研發聚落,提昇在地研發素質,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就執行面而言,有幾個主要的思考點:
首先是系統性的指導綱要,在選擇與集中的過程裡,必須迎合國家產業發展規劃
(roadmap),並配合政府內部跨單位的整合與協調,藉以聚焦並形成綜效。
其次是招商與談判,政府應有專屬單位來統籌相關的工作,並聘用或訓練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以負責招商引資過程中的判斷與談判工作。例如,馬來西亞政府就在海外的技術領先國家設立了10個據點,並大量聘用從英特爾(Intel)、或超微(AMD)等公司退休的馬來西亞人,進入政府體系從事策略規劃與招商工作,一但鎖定了招商對象,其成效相對較為顯著,頗值得相關單位借鏡。
招商單位是否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投資方案,也是國外廠商考量的重點之一。例如,英國吸引外商設立研發中心的具體辦法,除了產業別的考量外,還會再結合其他的投資策略,如僅限ICT產業之跨領域整合,才能申請的研發補助措施方案,目的在於鼓勵結合歐陸業者與市場面向的研發活動。這樣的補助模式,有效的整合了跨國企業與本國企業的合作研發,對於國家創新系統的有效形成,也產生極大的助益。
總體而言,研發是台灣必須邁入的一條不歸路,如何選擇、聚焦並結合更多資源來強化研發能力,提升附加價值,擺脫微利的宿命,相信是台灣產業未來是否能夠再度起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