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看報章報導核四,但在政治人物的各說各話中,許多人都被帶到情緒層面、政治立場,或愈看愈模糊,反而認不清事務的真相。其實新政府所提出的六點停建理由,個個擲地有聲,不容置疑,但今各在野黨卻緊握程序、面子把柄,將此問題無限上綱到倒閣、罷免層次,也未免太泛政治化。
核能的爆發威力,以發電能力來看絕對是第一選擇,但也因此,即使在層層防護下,仍沒有人能保證控制得了它。發電過程的安全是一回事,核廢的處理也是無解的痛,對於環境的威脅更長達萬年。這些問題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為何仍難以說服擁核立委或人士停建,他們所持的最大理由,在於限電的經濟危機。
無疑地,台灣有百萬企業,數十萬製造業,他們是台灣的經濟命脈,個個需電若渴;且不論他們需要多少電,先從技術角度來想想,台灣的發電效能真的做好了嗎?歐美日各國大力推動的汽電共生技術,可以將一般火力發電僅35%的效能提升到70%至80%,建置成本不高,企業可以自行採用,有些案例甚至可以有剩餘電力對外銷售,試問國內這方面的替代方案又做了多少?有多少企業認真衡量過?
另外的一個更重要延伸問題,即使台灣仍將以耗能的製造業為主業嗎?在國際化、網路化的快速腳步下,台灣在國際分工角色已有必要向更思考性、服務性的角色來扮演。再從全觀的角度來看,不僅台灣,全球都必需面對工業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深遠影響,而應從以滿足慾望為中心的消費性社會轉變為以環境共生為前題的社會。有人勸這些政治人物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在這裏則請立院諸公,進一步,以天下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