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tooth自4.0起開啟了與過往不同的新應用,如用於穿戴式電子、用於室內定位的Beacon、用於防丟器、用於物聯網等,一時之間,Bluetooth(或說Bluetooth Smart、Bluetooth Low Energy)的業界關注度高升。

雖然Wi-Fi發展略顯困頓,但仍有許多場合非使用Wi-Fi不可,難以用Bluetooth替代。
雖然Wi-Fi發展略顯困頓,但仍有許多場合非使用Wi-Fi不可,難以用Bluetooth替代。

相形之下,Wi-Fi的發展似乎有些困頓,雖然在2013年整併了WiGig聯盟,但60GHz的無線視訊傳輸需求依然沒有顯著成長。另外,過往以來Wi-Fi多以傳輸率為推行號召,但11n、11ac的速率已逐漸獲得大眾需求,速率雖然仍持續提升,但業界關注度已減弱。

雖然Wi-Fi發展略顯困頓,但仍有許多場合非使用Wi-Fi不可,難以用Bluetooth替代。例如近期流行的四軸直升飛機,即用Wi-Fi進行遙控,原因無他,一是多數Wi-Fi均有數十公尺的傳輸距離,但Bluetooth多為1~10公尺傳輸距離,雖有100公尺的Class 1型Bluetooth但不多見,即便有Class 1型,規格標榜雖有100公尺傳輸距離,但實務上多在20~30公尺,仍低於Wi-Fi。

二是Bluetooth的傳輸穿透力不足,遭遇遮蔽有可能斷訊失控,相對的Wi-Fi可穿透傳輸、持續遙控;三是飛機開始流行即時攝影,將飛行畫面回傳給操控者觀看,如此需要高速傳輸。以上三點Bluetooth明顯不若Wi-Fi。

類似的,近期美國開始流行加裝影像門鈴,按下門鈴後,攝影鏡頭會用無線傳輸方式將來訪者的影像傳入屋內,此同樣需要Wi-Fi,Bluetooth難以實現。另外,Amazon在2015年4月推出的Dash Button家庭補充用品叫貨無線按鈕,也是採行Wi-Fi而非Bluetooth,考慮的一樣是穿牆傳輸,一個家庭內有許多水泥隔間,按鈕設置於家庭各處,按下按鈕後,必須將信號統一送至電腦上或Wi-Fi路由器上,信號必須能穿透隔間才行。

進一步的,原本業界認為智慧型手錶與智慧型手機間只需要Bluetooth通訊,而經過一年的市場嘗試,如今也證明仍需要Wi-Fi,如Android Wear已開始強調支援Wi-Fi功能,部分已售出的Android Wear智慧型手錶,可透過軟體升級獲得Wi-Fi功能。至於Apple Watch更是一起頭就具備Wi-Fi,而不是單獨使用Bluetooth。

為何智慧型手錶需要Wi-Fi,其實原因與前述相近,為了手錶與手機的傳輸距離能延伸,因而需要Wi-Fi,Bluetooth的Class 2(10公尺)仍可能太短,部分使用情境下反而不便,Class 3(1公尺)更是短,僅適合Bluetooth免持聽筒、喇叭、滑鼠等應用。

傳輸距離提升是其一,主要仍在於傳輸速率,Bluetooth 4.0/4.1的速率過慢,Android Wear智慧型手錶期望能用手錶上的畫面提供行走者導航功能,因此要傳遞地圖畫面,圖形畫面的資料量大,用Bluetooth將畫面從手機傳往手錶,出現力有未逮的情形,因而需要Wi-Fi。

當然,一般情境下Wi-Fi的耗電高於Bluetooth,因此只在必要時才開啟Wi-Fi,多數情況下仍以Bluetooth為主,甚至Android Wear為了延長手錶的外出使用時間,在持續顯示的錶面螢幕上是採黑白畫面,有進一步的資訊需求與操作時才換成彩色,以節省電力。

也因此,Bluetooth SIG制訂的Bluetooth 4.2版朝更高速率發展,改善過往速率過慢的問題,4.2版將整體傳輸率提升10倍,大型封包的傳輸率比過往快2.5倍,更重要的是,4.2版的新功能只需要透過軟體升級就可獲得,不用購買新硬體。

最後,Wi-Fi也在部分應用上反撲Bluetooth,例如Wi-Fi聯盟提出Wi-Fi Aware,訴求與Bluetooth 4.0的Beacon相同,然定位精細度不如Bluetooth。但是,並非所有室內定位、導引都需要高精細度,公眾場合動線的路線導引、博物館展物的導引說明等,Wi-Fi Aware仍足夠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