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電腦打從Microsoft在1998年便提出AutoPC,之後每2、3年改版一次,但均未帶來廣大迴響,一直到2007年,隨著車用DVD、汽車導航等的普及,車用電子的資訊娛樂(Infotainment)才受到重視,如Ford提出Ford Sync,Fiat提出Blue&Me,或Kia提出UVO等,鴻海也在該年宣布進軍車用電子。
Apple在今年MWC展示其Carplay方案 |
不過2007年的熱潮並未延續,之後又斷斷續續有業者嘗試,如2009年微型投影機嘗試推動車用微投影,同年HDMI於1.4版標準中提出車用的E型連接器,或2011年業界提出車用通用傳輸的MirrorLink(廣泛接受車用藍牙、Wi-Fi、USB等傳輸)。
然2013年又開始有些許展露,2013年6月Apple一年一度的WWDC上,即展示了iOS in the Car的技術示範(以Ferrari示範),相近時間的Computex 2013上Ford也再次展次更先進的Ford Sync技術。
到了2014年,Google於CES International 2014上宣布與NVIDIA及4家車廠(GM、Honda、Audi、Hyundai)合組Open Automotive Alliance(OAA),試圖複製2007年Google組成Open Handset Alliance(OHA)的方式來推行資訊平台。
相同時間,Merced-Benz也與智慧錶新創公司Pebble宣布合作,未來將可用Pebble智慧錶操控賓士車的部份功效,或如Qualcomm針對高速行車通訊提出專用的Snapdragon 602A晶片。
另外汽車大廠也與美國重量級電信業者合作,如GM與AT&T合作,日後旗下的Chevy汽車將具備AT&T的LTE通訊功能與服務,Audi原在3G通訊上與T-Mobile合作,但進入LTE世代後也轉與AT&T合作,未來將生產100萬輛具備LTE通訊的汽車,並預設採行AT&T的服務。
Google OAA vs. Apple CarPlay
今年3月的MWC 2014,Apple將原有的iOS in the Car技術升級且同時更名,成為CarPlay,現場同樣以Ferrari跑車進行技術示範,並宣布Merced-Benz、Volvo等車廠也將支援CarPlay。
簡單歸結上述,Google與Apple所做的事,其實與1998年Microsoft提出的AutoPC(車用電腦)無異,即是車用的資通訊系統、資訊娛樂系統(或稱車載資訊系統Telematics),Microsoft推行的是AutoPC是以Windows CE為基礎,而今Google的OAA是以Android為基礎,Apple的CarPlay是以iOS為基礎。
而車廠若接受、支持Google OAA或Apple CarPlay,某種程度也表示將放棄或淡出自有發展的車用資通訊系統,如前述的Fiat Blue&Me、Ford Sync、Kia UVO等,除非汽車業者是提供來自車體的資訊,例如語音通報油量、語音通報引擎溫度等,Google與Apple的技術著眼,仍會是在地圖導航、語音點播音樂等應用上。
對Google、Apple而言,仍是看重車用電子3個領域中的「客艙」領域,而非「底盤」或「引擎室」領域,後2者所用的電子系統需要更高的環境抗受性,如底盤下煞車盤在煞車時會達攝氏200、300度的高溫,一般電子零件只能在0-70度運作,溫度過高恐會失效,而引擎室也同樣數具環境挑戰性,如控制引擎室的電子調節供油設計等。
即便是挑最輕鬆的「客艙」方案,車用市場也與傳統消費性市場有很大不同,以台灣某電子代工業與某日本車廠洽談的結果,日方要求2萬輛配裝,且需要持續5-10年的供貨,但台廠已習慣規模性大量代工,對於2萬的訂單嫌少,且過往多從事18-24個月即會改版改款的設計週期,要求5-10年同型款供貨,也是過往未曾實行的,因此過程中需要許多磨合。
雖然Apple、Google乃至Qualcomm都看準車用商機,但也如同Apple、Google、Qualcomm等也看準數位家庭商機,已陸續推出多種概念與技術方案,如Apple TV、Google TV、Google Android@Home、Qualcomm AllJoyn等,但至今仍未有明顯的市場成形,仍處於局部、片段狀態,車用電子的情形也相同,大廠仍持續探尋,走著與Microsoft相近的多年摸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