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而言,台湾经济是靠许多中小型企业支撑的。在越不景气时,创业的人数就越多。这种现象在全世界,可能只有以色列可以和台湾媲美。

国内的小型或微型电子企业,在此产业低迷之际,各有其求生技巧,但也各有各难念的经。下面举出两家公司来说明:

甲公司是一家成立超过15年,资本额不到两千万元的企业。它的营业项目是计算机用塑料制品、计算机外设设备、计算机电线和接头,以及代理国外厂商产品之经销业务,它在中国大陆有成立加工厂,但规模不大。所以,它是一家以营销、经销起家的小企业。虽然,该公司有聘用少数几位硬件工程师,但是,他们的技术能力其实并不强。若要设计复杂的产品时,往往需要采用委外设计的途径。

甲公司的优势是它拥有许多国内外客户,尤其这几年,它已经将营销的触角延伸到中国大陆,并在广东、江苏与浙江一带建立起供销据点,也和当地的业者合作促销。不过,该公司毕竟在产品技术开发上着墨不深,研发人才的培养有限。所以,往往是客户的殷切需求一直存在着,但是始终无法从中获利;也就是说,「看得到,但吃不到」。

有一次,甲公司承接到MP3播放器的ODM订单,但初期必须先少量生产。在老板欣喜之余,业务经理兴冲冲地在寻找软韧体设计公司(硬件则由甲公司自己负责),最后他找到了两家,一家负责将嵌入式Linux移植到处理器里面,另一家负责在此嵌入式Linux里,往上建构用户接口软件(譬如Microwindows)。结果,嵌入式Linux成功地被移植到处理器里,MP3播放器也可以播出音乐来,但是由于缺少用户接口,令人使用时很不方便。这时,打算设计用户接口软件的公司决定不承接了,天啊!他们的原因竟然是:他们不熟悉嵌入式Linux的环境,只熟悉桌上型Linux的环境。该业务经理紧张的像只热锅里的蚂蚁一样,四处求救,但是以国内目前的研发环境而言,有谁愿意承接这个烫手山竽呢?

最后要举的是乙公司的实例,它是一家成立只有3年,资本额仅一百万元的微型企业。该公司老板过去是软件工程师,自行设计了一套嵌入式软件,可以在嵌入式装置中使用。国内某IC经销公司与它合作,已经将此嵌入式软件成功地移植到32位的处理器里面,而且,以这种方法设计的电子成品也已经量产销售了。

无庸置疑的,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软件的设计能力。不过,不要光看营业额的亮丽成绩,其实,这三年来,该公司的获利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它所获得的利润,大多被工程师的薪资和韧体委外设计的支出扣除掉了。该公司老板以度小月的心情,期望过几年后,在景气上扬时,能带动公司的业绩,并提高实质的利润。但是仔细研究这类型公司的经营策略,至少有两个弱点:

第一,韧体不是这公司的核心技术。例如:开机程序(boot code),需要了解处理器硬件知识才能胜任,因此,这公司的设计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第二,这公司没有营销能力。这是大多数工程师在创业时的最大弱点。这家公司不主动对外促销他们的技术能力或软件,宁愿和熟识的少数客户维持供需关系,而且仅靠微薄的权利金支撑着。有些甚至还「寄居」在客户公司里面,成为「公司里还有公司」的奇特现象。

平心而论,乙公司老板和上班族又有何不同呢?也许「宁为鸡首,毋宁牛后」才是他们心理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