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Bluetooth SIG提出Bluetooth 4.0,其BLE(Bluetooth Low Energy)开始用于穿戴式电子,而后也用于iBeacon室内定位,更之后Bluetooth 4.1也锁定物联网(IoT),BLE(也称BT Smart)这项技术看来前程似锦。
BT Smart后势看好,ANT+看淡? |
BLE用于穿戴式电子,首当其冲的是现存的无线通讯技术ANT+,笔者曾询问业者对BLE与ANT+的看法,业者认为现有ANT+阵营的业者成员(如TI、Nordic)也开始发展BT Smart的方案,估BT Smart后势看好,而看淡ANT+。
事实上多数人也认为BT Smart将取代ANT+,但ANT+阵营似乎仍有坚持,认为ANT+的技术表现并不输BT Smart,因此笔者尝试纯以技术规格的比较角度来检视,到底BT Smart与ANT+孰优孰劣?
ANT+仍有其优势
首先,先将平分秋色的部份一次说明完,而后再比较差异,ANT+与BT Smart均采2.4GHz频段,均采GFSK调变,传输率均约1Mbps,传输距离均约50公尺,两者均支援对等点对点(Peer-to-Peer),以及放射星状(Star)的连接型态(Topology)。
但在功耗方面ANT+具有优势,ANT+在初始、扫描网路状态较有效率,每次连线的传输较少,实际资料传量较大,整体而言约比BLE省25-50%用电。其次是网路连接型态,ANT+除P2P、Star外还支援树状(Tree)与随意网状(Mesh)。
此外BLE整个网路内只能有一个Master节点,其余节点均为Slave,但ANT+允许一个网路内有多个Master,作法上是以无线通讯的通道为区别,允许一个通道内有一个Master,但一个节点可以同时使用多个通道,在A通道上节点扮演Master角色,但在B通道上则扮演Slave角色。
相对地,BLE以节点为认定,该节点为Master,就不允许同一个网路还有其他Master,若同一网路内有两个Master则会有时序冲突。且为Master就是Master,角色不能变换。另外ANT+传输通道仅要1MHz频宽,BLE则需要2MHz。
ANT+在软体方面也有优势,以Android而言,ANT+允许同时多个应用程式存取同一个ANT+侦测,例如一个心跳侦测资讯可同时提供给多个Android应用程式取用。且ANT+的API采独立维护更新(以Plug-in外挂程式方式运作),任何版本的Android均可支援ANT+,但BT Smart必须是Android 4.3版后才能支援。
BLE安全性更佳
虽然ANT+有诸多表现优于BLE,但并非全面获胜,例如传输加密方面,ANT+仅有64位元金钥加密,BLE则是128位元AES演算加密,若有敏感资讯需要传递BLE较为安全。
另也有表现不易分出胜负,例如单一网路内的最大节点数,ANT+约可到50个节点(理论65,536个,有型录记载为300个),BLE方面没有明确规范,但必然多过传统古典蓝牙(Classic Bluetooth)的7个。且最大节点数的比较有时不太实际,有时受限于主控晶片内的记忆体容量而无法支援到最大节点数,如部份初阶主控晶片仅能支援4个Slave节点。
而前述的传输加密方面,传输加密在部份晶片上是不具备的,或为选用功效,同时也有业者为ANT+晶片提出128位元AES演算加密,不一定采行64位元金钥加密。事实上业者已倾向推行同时支援ANT+与BLE的晶片,让系统业者自行选择启用哪种功效。
ANT+也要拓展市场
除技术外,最后也了解其应用与商业发展,近期ANT+已不再坚守穿戴式电子(含脚踏车、健身车等)领域,开始拓展其应用范畴,包含电表、汽车的胎压感测器(Tire Pressure Monitor Systems, TPMS)等,5月份也宣布投入家庭自动化应用。
而商业上也有业者支持ANT+,如Samsung(Galaxy S3/4/5智慧手机)、Sony Xperia Z1、2月份联发科也支援(MT6630晶片)等。而ANT+于2007年便开始,BLE于2010年开始,2010年ANT+装置已累积出货达1,000万个,看来两者仍要一段时间才能分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