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 次系統 自動控制 |
最新動態
|
產業快訊
|
|
在系統層級中,軟體的必需性相對重要,在過去要求軟體開發人員花費時間等待原型系統完成,不甚合理。軟硬體同步驗證能夠縮短整合的時間,縱使如過去一樣,提前到RTL設計完成時,開始進行同步驗證,仍然會延誤軟體的整合,因為大多數硬體設計已完成,並無法更改。此時系統和軟體設計者仍然缺乏共同的環境。
新一代解決方法為,首先使用SystemC定義系統,規劃設計流程,然後區分硬體和軟體區塊,並交給不同的軟硬體小組。此對軟硬體系統整合而言,是一個重大突破。軟體工程師不僅擁有一個平台可發展其軟體,亦擁有一個C++虛擬環境,可重覆使用既有的程式庫。
系統層級的抽象描述
定義任何新系統,從定義正式的規格到最後製成矽晶片和軟體執行檔(image),通常使用不同的抽象層來描述。共有五個抽象層用來涵蓋一個完整的系統。系統功能描述越詳細,產生的硬體功能越能滿足需求。這些抽象層與OSCI(Open SystemC Initiative)的技術提案有許多相似之處,其中不同之處,如(圖一)所示。
|
在(圖一)中,平台設計的RT抽象層是用藍色描述,在這個層級上使用的語言是VHDL和Verilog,用以實現硬體。在RT層上方顯示的是交易層(transaction level),在此抽象層中,對共通開放標準的落實提供一種語言模型,主要是SytemC。平台模型本身可能使用對內核心模擬上更具效率的特殊模型格式(非SystemC),但是它們皆可以透過介面連接到SystemC的模擬核心。
在抽象的系統模型環境中﹐一定要支援下述的三個抽象層:
在系統層級建模的方法
沒有一種方法能完全適用於所有的系統,但是上述的抽象層方法對於一個系統的不同表示已盡可能達到。一個系統要在哪一個抽象層被實現,大部份是由系統設計者對此系統架構的信心,以及針對特殊的演算法開發出新架構的可行性而定。
對一個已知架構的系統,其中的實現細節,例如:不同匯流排的性能,並不為常人所知,下述方法可被利用。業界早已關注此方法,該方法是由RTL設計自然演進而來,而且硬體設計師對模型環境特別放心。
使用該方法,系統設計者能夠容易地將軟體和硬體區分。並且能夠從CC抽象層開始,對系統的性能做深入的調查。雖然演算法設計工具可能無法以正規方式獲取所需的規格,然而AL的主要任務並不一定是描述系統,因此演算法超出在系統層級使用IP來設計的討論範圍之外,在此將不涉及演算法設計工具。
微結構的設計
在CC層級建立系統模型,能夠讓設計者藉由粹取信號層級的細節內容導入每個交易中,因而能更有效率建立系統架構模型中每一細微部份。對一個完整的系統模擬,利用諸如SystemC這樣的建模語言和抽象技術,可以達到10~100KHz的速率。從單一的匯流排傳輸週期到一整個匯流排通訊協定週期,針對每一個時脈週期(cycle-by- cycle)CC層級都提供映射。在這個環境下,結合一些高價值的IP模型,並在單一週期到一整個通訊協定週期中,減少一些信號事件,這使模擬效率提高,處理速度可以加快。
通訊架構是由三個基本模型構成的:階級化的通道模型,負責管理每個元件的連接狀態;仲裁者,負責接受請求,並按照請求者的優先順序分配通道資源;解碼器,負責將位址解碼,進入特定的連接區段(傳入或送出)。仲裁者和解碼器本身雖然是硬體,但一般是希望能用SystemC模組來建立其模型,且每個SystemC模組之間是由單一介面相通。
此系統的主宰者(host)可能是處理器模型或記憶體控制器,而從屬者(slave)可能是周邊設備,例如:UART。主宰者是時脈模型,它產生資料結構形成匯流排的交易內容;處理器傳送這些資料到匯流排。從屬者也是時脈模型,它被匯流排驅動,接受由匯流排傳來的資料結構,並處理之。
此方法的重要部份是:轉換到RTL設計的能力和對整個系統保有一個驗證的基礎。利用SystemC模型的CC介面,可以進入RTL模型。以ARM為例,在SystemC模型中已經存在一個AHB匯流排之間交易的映射,和一個AHB硬體的各種信號,這個介面通常是通用型的(generic),並保證裝置能正確運作。
軟體的實現
微架構的主要優點是能夠將它當作韌體和中間軟體(middleware)的開發雛型(prototype)。一般而言,這是屬於指令集模擬(instruction set simulation;ISS)的範疇,但是在複雜的裝置裡面,軟體和硬體之間存在著即時的互動關係,很難利用ISS技術來觀察。典型的現代ISS包括簡單的周邊裝置之架構模型,它們在PV抽象層上操作,因此無法提供真實的系統層級資訊。
隨著硬體和軟體複雜性的增加,一個可替代ISS的技術逐漸流行,即利用FPGA來建立系統原型。這些工具可在真正的硬體上高速地執行軟體,通常允許硬體裝置,例如:網路裝置,彼此相互連接,傳輸真正的資料。針對正在目標板中執行的軟體,軟體開發者使用硬體除錯和追蹤工具,就能夠得到絕佳的偵錯能見度。當軟體開發者需要針對與作業系統緊密相關韌體做除錯時,則除錯工具必須提出作業系統的現況資訊,並提供作業系統層級的原始資訊,例如:執行緒(thread)和號誌(semaphore)等。
然而,這種原型系統的基本缺點是,在需要許多軟體工程師一起開發時,是很昂貴的。並且當硬體廣泛地完成後,軟體在開發週期上相對比較緩慢。和傳統的軟體開發工具相比較,在CC抽象層上建立系統模型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其優點有:@內標:(1)用來開發硬體微架構的工具,提供一個早期的系統原型,可執行完整的系統軟體。
(2)和軟體模型一樣,虛擬的原型能提供給許多軟體工程師使用。
(3)在CC層級上可以達到100KHz的速度,通常這對低階軟體開發是適合的,並且對於大型的開發,譬如作業系統的啟動(bring-up)也是適用的。
IP模型
對一個完整的系統模擬而言,想要能夠達到100KHz的速度,高品質IP模型是重要關鍵。業界已將SystemC當成系統層級的建模語言,現在的IP供應商已能提供標準模型給使用多種不同EDA工具的設計者。使設計者能夠結合最好的模型與最好的工具。
以ARM為例,它的微架構SystemC模型如(圖二)所示,ARM RealView模型程式庫結合ARM週期呼叫模型技術和最新的AMBA AHB週期層級介面(AHBCLI)
和ARM RealView除錯器。AHBCLI允許設計者在CC抽象層上建立完整的AHB模型,同時確保能完全遵守AHB通訊協定。
|
依據AHBCLI建模,界於ARM核心模型和AHB匯流排架構之間的傳輸完全是週期精確(cyclic-accurate)的,ARM核心模型和匯流排架構都是以共同的系統時脈來計時。AHBCLI可以將週期時脈映射到實際的電路轉換成接腳(pins),故允許RTL SystemC模型的直接連接,或可以和硬體描述語言(HDL)或邏輯閘模型一起模擬。這工具提供下列優點:
(1)驗證SystemC模型時,能夠對RTL週期性的檢驗。這對由上而下的設計方法是必需的。它亦支援由下而上的自動產生系統,這可由HDL-SystemC模型中自動抽取出來。
(2)能夠混合各種不同層級的模型。例如,將一個新功能區塊的系統層級模型置於RTL- SC(SystemC)中「精鍊」,同時維持系統的其它高層級和快速模型不變。此在「單元替換(unit-substitution)」的驗證方法中是很重要的。
(3)對ARM和AMBA用戶而言為簡單之事,實因介面的內涵容易映射到真正的硬體上。
架構的探索和開發
虛擬系統的原型
在(圖三)中,PV抽象層的輸出是一個虛擬系統的原型。它完整地將系統的功能模型化,而且針對一個軟體應用,提供程式設計者所必需的硬體。為達到這個目標,裝置的整個硬體功能都要在PV層上被模擬出來。
功能區塊設計的一重要因素是介面的設計:在一個系統中的元件要如何與其他元件溝通。在PV系統模型化中,一系統僅由一群IP元件組合成的。在這個抽象層上,設計者唯一關心的是哪些元件是需要溝通,而不是何時溝通(雖然排序亦很重要)。為了確保只有系統的功能,而不是即時資料(timing critical data)被包含在這個虛擬原型中,有關系統中每個裝置的時間回應資訊,不應該由軟體程式設計者來決定。
|
主宰者模組(master module)可能對系統時脈很敏感,或對系統的其他任何事件很敏感。但是設計者必須了解:時間準確的觀念是無法維持的。因此一旦啟動一個程序(process),大量工作可能將會被執行。PV抽象層提供設計者所需的工作時間最小單位(granularity size)的提示,大約是數個時脈週期。一個PV模型必須盡全力符合這個最小時間單位,而不會在計算已經過去的週期數量上,花費任何重大成本。
對於從屬模組,一般的期望是:它的傳輸功能必須立即傳回(return)資料結構,在此資料結構中包含著任何回傳的數據。並不期望它對任何事件敏感,或真正產生任何事件。
因為硬體架構的功能是在系統層級(SystemC)完成的,它必須和系統的環境模型(例如:虛擬面板)結合,為軟體開發提供一個系統原型。然後,軟體的實作就能在一個完整的系統環境中被檢驗。而且也可以同時在硬體空間中,進行標的比較(benchmarking)和硬體實作。
系統的性能模型
除了驗證新架構的功能外,架構設計者需事先了解此架構被實現後的表現如何。新技術藉此功能模型利用時序資訊來描述,並對系統中的每一個元件提供性能數據。當每一個時序模型通訊時,這些資訊可以被收集和對照,如此一完整的系統性能就可以獲得。PVT方法被用來開發系統性能模型,因為其為PV模型的延伸。因此時序和PV無關。由PV建構的系統性能模型在功能上是正確的。PVT不添加任何需要被傳輸的資料,而只提供資料何時要被傳輸的額外資訊。
PV和PVT之間的不同,可以從AMBA通訊協定中看出來。PV抽象介面層將AHB-Lite看成位址、數據、保護資訊、訊爆(burst)長度的組合。AHB-Lite的時序通訊協定是由HREADY信號來描述。在AXI通訊協定中,程式設計者心中的系統架構沒有改變,但是介面的時序問題變得更複雜,並且需要引用額外的時序來描述此通訊協定(AREADY、AVALID、RREADY、RVALID、WREADY、WVALID、BREADY、BVALID)。
在系統中,複雜的時序模組可能含有對時脈邊緣(clock edges)或其他事件敏感的元素。這些時序和與它們通訊的功能對象,完全交由IP設計者針對每個元件逐一解決。當傳輸作業已經在某元件的介面上進行時,此通訊將會通知該傳輸元件上的時序模組,和與它們相關的內部狀態之重要變化。
該層級的模型化將提供一個機制,藉此時序模組和系統時脈之間能彼此同步。這與週期呼叫模型的輸入和輸出相似,唯一不同是沒有傳送數據。在一個CC模型中,數據是在指定的時間內傳送。在一個PVT模型中,數據已經由PV模型送出,在數據被送出的時間點上,即由時序模組負責管理輸入和輸出作業。為便利設計,一般希望PVT時序模型的範例和CC抽象層是相同的。
IP模型的範例
如同CC模型一樣,高品質的IP模型也需要確定能夠達到PV和PVT的性能目標。PV抽象層的點對點傳輸通訊協定結合高速模型,目前約可達1MHz的速度。這對大多數的軟體開發而言是足夠,但是應用軟體通常需要更高的速度。這需要更新的模型,但是在業界公認的SystemC環境裡,目前還沒有這種模型出現。
(圖四)是ARM架構SystemC模型,包含ARM RealView模型程式庫、ARM ISS技術整合高效率的點對點介面。在PV抽象層上的介面標準定義現在正由OSCI的TLM工作小組擬定中。
在此系統中,模型之間的傳輸是點對點。ARM核心模型的記憶體介面是透過一個SystemC通訊埠將交易內容直接傳輸到匯流排目標系統的介面上。當一筆交易從DMA控制器經由一個具單一傳輸功能(Rx FIFO)的記憶體,傳送到系統的主記憶體時,DMA控制器將「攔阻(block)」其它傳輸作業,直到此傳送作業完成,且記憶體傳回數據為止。
結語
因為SystemC的發明,SoC的設計已進入群雄競逐的階段。雖然OSCI所制定的標準,目前尚未被任何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所承認和採用,但是它已儼然成為業界事實上的(de facto)標準。
國內設計16-bit以上SoC的公司目前都面臨著軟體開發困難的苦惱,本文所介紹的系統層級設計方法將是解決此問題的方法。
|
|
||||||||||
|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