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挾著ICT產業的蓬勃發展,逐步跨足到智慧交通系統設備的整體規劃。但相較於世界各國的全面性發展或結盟整合,台灣廠商能全方位介入智慧交通市場的卻並非多數,廠商直言,這的確是因為本身內需環境未臻完善,放眼國際有些難度。
智慧交通系統一向被各自動化廠商視為未來發展重點,主要原因在於所使用的技術均已然成熟,加上應用面向相當廣泛,各國市場均未全面開發,可說是商機無限;智慧交通系統的興起,或因城市需求,或因產業面向,導致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圖1 : 智慧交通系統已成為世界各國交通運輸部門發展的主流之一,許多實作技術都已臻成熟。(Source:provadafuture) |
|
近十幾年來智慧交通系統,已成為世界各國交通運輸部門發展的主流之一,許多實作技術都已臻成熟,再加上近年來行動通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使得智慧交通系統之發展益加蓬勃。無論道路、車輛、隨身行動裝置,或是交通管理中心的軟硬體設備,均逐漸朝向智慧化的方向發展,使得交通運輸系統運作進入嶄新的時代。
政策規劃必須更長期
目前台灣的智慧交通政策,是以交通部在2017年推出的「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希望能發揮台灣在資通訊產業優勢,解決交通事故損失、偏鄉交通不便、運輸走廊壅塞及公共運輸吸引不足等交通問題。2017、2018兩年已選定以台北宜蘭廊道、花東偏鄉地區與都市生活圈等3智慧運輸系統為育成基地,先行推動智慧交通安全、運輸走廊壅塞改善、東部及都會區偏鄉交通便捷、運輸資源整合共享計畫、車聯網科技發展應用、智慧運輸基礎與科技研發等6大策略計畫,驗證成功後將再逐步推動至全國,並將績效目標實現點設在2020年,包括降低交通壅塞25%、汽機車肇事率20%、提高公共運輸使用量10%、偏鄉地區公共運輸服務可及性20%、創造關聯產業價值新台幣300億元。
但廠商直言,從過去到現在,或許是因選舉任期所致,多數計畫均是以4年期為規畫標的,相較於交通設備動輒十年以上的生命週期,其實不能說是推動技術發展根本目標。廠商分析,從傳統工業單版電腦出發,發展交通設備所使用的電腦,除了前面提過的寬溫控及環境問題之外,還必須要克服的包括機構設計與相關法規的調整,這類4年期的計畫基本上都只能治標,卻無法協助廠商開發出合適而穩定的交通系統設備。
此外,廠商自己的心態也無法轉換。有廠商就指出,由於智慧交通系統主要目的是為了符合地區需求所做出的應用規劃,在這類極度客製化下的產品需求上,對於台灣傳統以「產品製造」生產導向為主的廠商來說,造成某一種心態上的衝突。
製造本位心態 難以搶食車用電子大餅
製造思維的廠商透過規模經濟來以量制價,但這在智慧交通產業的設計上卻遇到困難,因為這類產業的大幅度客製化的結果,必須提供因地、因事制宜的設備及裝置,這與規模經濟的做法即造成矛盾。在此廠商必須思考的是,你要提供的是讓客戶與使用者「好用」的客製型產品,還是只要提供「可以用」的泛用型產品,這就會產生極大的差異化。
某些大型廠商可以透過其廣泛的產品線,找到可能適合於客戶需求的產品再進行加工,但中小型廠商沒有這個能力,當然就只能身兼系統整合商來,透過少量的客製規格產品來達成目標;但缺乏實績的廠商如何能受到客戶信任,自然能從該產業脫穎而出者,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也因此,以車載電腦來分析,台灣廠商能介入的多只有「後裝市場」,也就是在車輛出廠後「增加功能」的產品;而直接與車廠合作的行車電腦,由於必須與汽車電子元件相互整合,車廠必須選擇有規模與技術穩定度,讓車廠能安心的廠商。這樣的市場需求可以量化,對這些製造商來說才是商機,但台灣廠商幾乎都只能「望門心嘆」,因為門太小,規模不夠的廠商實在無緣進入。
圖2 : 直接與車廠合作的行車電腦,由於必須與汽車電子元件相互整合,車廠必須選擇有規模與技術穩定度,讓車廠能安心的廠商。(Source:DriveEuropeNews) |
|
這樣的結果,終究造成台灣的車用電腦廠商無法轉型為「車用電子廠商」。就有廠商說,由於存在「電腦」本位心態,思緒永遠停留在IPC廠商的角色,因此台灣的智慧交通產業至今仍無法有完整的產業面向。
當然,大型廠商擁有的完整解決方案,並不會因為IPC的本位心態而造成商機減損,但最大影響的,仍然是以中小企業為規模的廠商。於是大多數的廠商,即針對特殊產業車輛的應用來著墨,發展符合特殊應用模式的交通設備,但說實在話,這仍是從偏門的角度出發。
政策配套措施 整合系統人性化氛圍思考
基本上,台灣智慧交通產業蓬勃發展的契機,基本上仍在本土扶植上。當政府政策長期發展,才能建立交通系統設備的規模性,從中建立完整的分工價值鏈,讓單打獨鬥的各個廠商整合來發揮其所長,如此建立完整智慧交通系統產業的供應鏈才是重點。
此外,從應用者的角度來看,「系統整合」也是發展智慧交通系統的另一項重點。台灣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統常被人譏為「不智慧」系統,專家分析「不智慧」交通之形成,首先在於缺乏「人性化」之規劃設計,實施時又因為不適當之「委外機制」,導致規劃、管理及使用單位之介面過多,常有建置不一致、不連貫及優先順序錯亂之問題。
有廠商就分析,台灣目前在交通管理面向上,有太多單位相互制肘,在行政本位的束縛下,資訊不能流通,技術不能整合,造成「不智慧系統」也無可厚非。因此在資訊整合與規畫人才的培育上,從「人」出發觀察,以人性化的角度思考制度,智慧交通系統才有機會發展,最重要的是,掌握智慧交通系統正確思維,善加運用先進科技進行交通規劃管理,才能真正達到「交通智慧」的真正目標。
**刊頭圖(Source:T.net Italia 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