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微間距覆晶解決方案---Pillar Bump
 

【作者: 王鐵,郭佩娟】   2002年06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23721】

微間距技術的重要性

在電子產業中,產品朝向外觀微小及性能多功能發展已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對「更輕」、「更小」、「更薄」、「更快」的封裝需求也就更加仰賴。而在目前的封裝技術中,覆晶(Flip Chip)相對於其他封裝方式,具有降低電感、印刷面積,同時提高訊號密度等有利優勢,可謂是因應目前電子產品最新趨勢。


一般對所謂的覆晶定義係指:晶片面朝下放置(face down),透過精密對位,藉由凸塊(bump)與作為載具之基板上線路表面的金屬銲墊(pad)黏接。不過,覆晶技術在應用上往往會因為晶片與基板的熱膨脹係數不同,造成凸塊在晶片與基板的接觸面上產生應力效應的問題。因此而有在覆晶封裝中採用底層填膠(underfill)的做法來改善此一問題。


近來隨著電腦、通訊及網路等應用產品的發展,也漸漸導引覆晶技術朝向更高連接密度邁進---單一晶片上凸塊的數量甚至有高達數千顆之多。同時,基於成本考量,採用覆晶封裝時於晶片四周植入凸塊再進行繞線動作,其花費甚高,也不符經濟效應,基於以上因素,勢必要導入微間距技術(fine pitch)。


目前的覆晶結構中,有球體回銲凸塊(spherical solder bump)及底層填膠製程,然而,在進行微間距製程時,尚有待克服的問題。為了達成微間距,勢必要能有效縮小凸塊的尺寸,不過這樣做卻易導致可靠度不佳及底層填膠不易等議題。同時,在凸塊與凸塊間的距離持續縮小的情況下,現有的銲接劑印刷技術已經面臨瓶頸。


目前多數封裝廠針對覆晶技術從事量產,已能做到全面間距(full array pitch)為200(m,及陣列間距(peripheral pitch)小於125(m的能力。綜合上述,如何尋求完全解決方案並能夠整合凸塊、底層填膠、基板設計及於組裝製程,又能達到微細間距化(fine pitch)、高密度化(high density)、無鉛化(lead free)等目標,已成為克不容緩的課題。因此,本文介紹一種新的凸塊結構-柱凸塊(pillar bump),並從此角度切入,從結構及方法面探究微間距覆晶技術發展的可能性。


pillar bump柱凸塊結構介紹

柱凸塊(pillar bump)是一項嶄新的連接結構,裡頭含括「非回銲基座」(non-reflowable base)及像柱子外形的「可回銲基底」(reflowable cap),如(圖一)所示。柱凸塊有較高的縱橫比可以容納。另外,由於其基座是不可回銲的,因此較能維持其高度的穩定性,封裝後的可靠度也得以提升,且於注入底膠時也能很順利進行,如(圖二)所示。更重要的一點是,pillar bump 的材料組成相當具有彈性,例如,於銅上一層錫鉛,或於銅上錫鉛後再上含鉛成份高的錫鉛,也可於銅上無鉛材料等。與錫膏印刷(solder paste printing)技術相比,由於柱凸塊的製程係採微孔電鍍製程,凸塊間距(pitch)值較不易受限。另外,從功能上的角度來看,柱凸塊是以銅為主架構,也能降低(射線,特別適合用於記體體產品。


《圖一 柱凸塊外觀》
《圖一 柱凸塊外觀》
《圖二 一般凸塊與柱凸塊比較圖》
《圖二 一般凸塊與柱凸塊比較圖》

由於上述製程不需使用流動性底膠填充,且能先注入底膠再進行凸塊接著,因此,已引起IC製造業、封裝業者的注意。這樣製程上的簡化,也意味著設備投資的減少及廠房效率的提升。此外,由於整合了底膠及錫膏功能,將可以簡化製程並可以同時進行回銲及填底膠作業,如(圖三)所示。再者,在晶片放置前不需要先進行底膠流動作業,在回銲後也不必進行助銲劑(flux)清理,因此可以克服填膠製程在微細間距進行應用時之限制。這些情況顯示藉由柱凸塊及無底膠流動的組合,並輔以適當的基板和黏晶機,就是微間距覆晶製程而言的最終解決方案。(圖四)為現有覆晶連接結構的橫切面圖。



《圖三 傳統底膠與非迴焊型底膠填充製程比較圖》
《圖三 傳統底膠與非迴焊型底膠填充製程比較圖》
《圖四 柱凸塊剖面圖》
《圖四 柱凸塊剖面圖》

(表一)為可靠度測試之摘要。各批次皆符合JEDEC第三層測試標準,回銲時溫度都能通過攝氏240℃的考驗及1000輪的高低溫測試。(-55oC ~ 125oC)


表一 可靠度測試之摘要

Batch

Level 3 precon

TCT (1000 cycle)

PCT (96h)

1

32/32

32/32

32/32

2

32/32

32/32

32/32

3

32/32

32/32

32/32

4

32/32

32/32

32/32

Pillar bump: 70um Copper + 30 um Sn63/Pb37 solder
Package: 6 x 6mm TFBGA (molded / 48 ball)

結語

現有的凸塊及組裝技術,應用於微間距覆晶技術時,仍有許多障礙尚待克服。柱凸塊製程結合無底膠流動製程,是一種可跨越目前凸塊製程所面臨的障礙,且能符合晶片面積增大及微間距化需求的可行性方案。此外,凸塊製程的穩定性、無鉛化、熱膨脹係數相匹配且不需要底膠流動的材料,再配合強大的組裝能力,高密度且微間距的基板設計與量產能力、及為此製程所開發的黏晶機等等,這些都是日後需要進一步持續改進的地方。(作者王鐵先生任職於新加坡Advanpack,郭佩娟小姐目前任職於鈺橋半導體)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工研院攜手凌通開創邊緣AI運算平台 加速製造業邁向智慧工廠
» 工研院IEK眺望2025:半導體受AI終端驅動產值達6兆元
» SEMI提4大方針增台灣再生能源競爭力 加強半導體永續硬實力
» 大同智能攜手京元電子 簽訂綠電長約應對碳有價
» 機械公會百餘會員續挺半導體 SEMICON共設精密機械專區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175.19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