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剛出爐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國外網站的負面消息已陸續浮現,而國內網站在募資已不易的情況下,資金不足的新網站極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爆發泡沫化的危機。另一報導則對國內較知名的網站所擁有的資金與開銷進行計算,若入不敷出的情況繼續下去,以新浪網與和信超媒體而言,所謂「燃燒年數」大約是七年多和九年,Seednet和奇摩則大約是五、六年。
很多人認為這場泡沬化是良性的盤整過程,將會淘汰掉體質不良的而留下有實力的公司,但從這兩段報導中卻可以換個角度來解讀,即是這場泡沬化所體現的其實是一場惡質的資金競賽,有錢的可以多玩些時候,期待局勢的逆轉,沒有錢的,即使有比大網站更好的創意和技術,也只好燒完認栽;而最後,等所謂大網站也不行了,資金最雄厚的傳統企業再來個扮豬吃老虎,一一收編,再統江湖。
這是將網路發展置於自由市場裏的可能下場。當然,在競爭的環境中,多數消費者能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好的服務,但值得思考的是,當網路發展流於資金的競賽時,所淘汰掉的除了沒錢的網站,也將淘汰掉網路上的多元性。因為在資本的競技場中,利潤仍是第一考量,消費者雖能享受到低價、多樣的服務,但多樣卻不等於多元,在多樣的背後只有一種價值觀,也就是「酷、炫、功能新穎」就是好,大家「請盡情消費!」所體現的自然仍是今日的流行速食文化,使得更深層、用心的生命力表現仍然受到排擠。
其實,網路股看似黯淡,但資金的市場仍舊蓬勃,只是換了個產業擁抱罷了。一位國際固網業者就表示:「只要有好的故事,全球資金淹腳目,真的不需要煩惱籌資問題。」國內三大民營固網業者的投資門檻是400億元,看似一點困難都沒有,以民間籌資為例,筆者所知有一家五人各投資20萬元,就有一百萬了,而台灣有多少這樣的家庭?甚至還有人因投資有上限或買不到而抱怨連連。
要跳脫資本、技術與「美好將來」的崇拜真的很難,自己每日在這個領域中浸漬,也常發出讚嘆之詞,「啊,怎麼會這樣!怎麼做得到的!」但冷靜一想,高科技固然絢爛,但真正有何生活上的高思維,卻很少見。和一位美商華人總裁會談時談到科技人的抱負,他表示「迎向挑戰是他最大的快樂」,勇氣十足,值得肯定,但很想問問是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搞科技的這一群人其實已是占盡便宜,這家公司減資、裁人,張開雙臂等待擁抱自己的地方可還多的是,永遠還是站在社會金字塔中上層份子。但若能從各自的信念思維出發,在少一點私利多一些公益的地方有所堅持,社會的多元性和文化的深層性將有可能形塑,而這也是台灣兩、三百年來仍久缺的主體性。能從泡沬化談到這裏,著實也佩服自己的意識流功力,其實自己想搞文化卻進了網路媒體業,就是對它還存有一分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