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顯示器的市場,三星藉由AMOLED面板的技術掌握,使其產品具備市場差異,讓三星的手機策略從機海戰術走向了明星產品。
CTimes特別舉辦「超越三星-軟性AMOLED應用願景與設計挑戰」研討會,邀請工研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陳光榮從技術背景、發展歷程、量產關鍵瓶頸以及市場發展現況與策略等各層面深入剖析探討。
藉自主化整合 打造AMOLED工藝
回顧過去AMOLED面板市場,不論是第一個做出AMOLED面板的SK Display (即為2001年三洋電機、柯達共同合資成立的公司,負責生產銷售AMOLED面板),以及2004年為SONY生產AMOLED應用產品的Sony Mobile Display,抑或短暫研發,隨即停產的友達,始終無法跨越關鍵性的量產技術,因而輸掉了商品化的機會。
三星看準AMOLED的市場潛力,積極研發AMOLED顯示面板精緻工藝。工研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陳光榮表示:「OLED的製造相當精緻,日本過去稱『工藝』。」相較於LCD來說,OLED由於不需要背光,具有先天上的優勢,在顯示照片以及動畫時都會有不錯的表現。
發展至今,三星能夠成功,歸功於其自主化關鍵整合的策略。從OLED發光材料、PDL材料都具有專利授權,到OLED FMM量產設備、蒸鍍設備以及封裝設備自主化,皆有所布局、整合。在此之下,三星成功整合AMOLED上下游產業鏈,SMD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其來有自。
下一個關鍵 軟性面板
AMOLED以不需背光模組、對比度高、色彩鮮豔、寬視角、反應快、結構輕薄等優點,被譽為下一世代完美顯示器。然而,面對量產設備、材料、成本的現實挑戰,又具有易碎的缺點,三星與LG積極努力發展可撓式AMOLED,希望能夠解決AMOLED易碎的特性。
近期,三星正式推出可撓式AMOLED面板(Flexible AMOLED),並取名為「YOUM」,其捨棄玻璃,而改採用薄膜設計,讓讓顯示器更輕薄、堅固。LG Display不遑多讓,積極努力發展可撓式AMOLED,其位於京畿道坡州的研發中心正式開幕。看來下一個關鍵,非軟性顯示器(Flexible AMOLED)莫屬,工研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陳光榮直言:「誰能掌握掌握軟性顯示器,誰就是贏家。」
擺脫牛步化 台灣面板廠應練軟骨功
軟性顯示器為未來行動裝置下一波戰場,陳光榮說明,目前的軟性顯示技術,台韓技術相當,加上工研院研發的AMOLED技術是有能量與三星技術抗衡的,成本較低。陳光榮強調:「這是台灣的機會!」他解釋,目前工研院利用離形層(De-bonding)創意,能順利地將軟性面板取下,的確是台灣發展軟性AMOLED的好機會。
陳光榮相信透過離形層的創意,台灣將有贏的籌碼。他說:「這是連韓國人都想瞭解的技術。在玻璃部份,台灣已經走太慢,那麼發展軟性才有贏的籌碼。」他繼續解釋,三星之所以會大舉投入資金於AMOLED生產線建置上,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生產線不僅現在可以發展當前玻璃式AMOLED,未來更可以繼續做軟性AMOLED,再過不久,軟性AMOLED很快量產,不論是3.5代抑或到8代線皆指日可待。
「關鍵在於材料與製程。」陳光榮指出發展AMOLED的關鍵,他眼神透露著些許傲氣地說著:「De-bonding layer將會是台灣的武器,也因此韓國對我們還有三分敬意。」目前工研院已將此向技術技轉給友達,材料則由長春化工參與。相信未來不論是外太空顯示器、或是軍方、航太等應用,軟性顯示器將會有相當不錯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