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產品 /
NI發表全新PXI遠端控制與匯流排擴充模組
適用於高傳輸應用

【CTIMES/SmartAuto 陳復霞整理報導】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6815】

NI國家儀器推出具備PCI Express Gen 3連接功能的全新高效能PXI遠端控制與匯流排擴充模組系列。PCI Express Gen 3技術可提供更高頻寬,對5G行動研究、RF記錄與播放,以及多通道數資料擷取等需要分析大量資料的應用來說,至關重要。

採用 PCI Express Gen 3 技術的全新遠端控制產品系列,可協助工程師建置更具智慧效能且速度更快的測試系統。
採用 PCI Express Gen 3 技術的全新遠端控制產品系列,可協助工程師建置更具智慧效能且速度更快的測試系統。

「隨著更智慧的受測裝置逐漸成為技術發展的重心,您越來越需要建置更具智慧效能的測試與量測系統,以運用最新的處理與資料移動能力,進而降低測試成本或增加涵蓋範圍」,NI自動化測試行銷總監 Luke Schreier 表示:「這套全新的遠端控制模組系列,能強化我們現有的 PCI Express Gen 3 機箱與嵌入式控制器組合,讓多重機箱系統的產能增加兩倍以上。」

PCIe-8398主機介面卡,可透過完全不需額外處理作業的PCI Express Gen 3 x16連結與單一連接埠PXIe-8398,或雙連接埠PXIe-8399遠端控制模組進行通訊,並提供高達13.7 GB/s 的穩定資料傳輸率。工程師可使用 PXIe-8399 的第二個連接埠,以菊鏈方式連接額外機箱;如此一來,即可讓單一主機電腦直接銜接多組 PXI Express 機箱,無論是桌上型或機架固定式電腦,都沒有問題。

透過PCI Express Gen 3連接功能,PXIe-8394匯流排擴充模組能在機箱各自獨立的儀器之間 (例如第二代向量訊號收發器),提供高達6.8 GB/s的點對點串流。除了多重機箱系統外,PXIe-8394也能與RAID資料儲存陣列或ATCA專用的ATCA-3671 FPGA 模組等週邊裝置,保持高傳輸率的通訊效能。這些週邊裝置運作時,通常會處理龐大的資料集,若能使用最新的PCI Express介面,即可享有優勢。

新的PXI遠端控制與匯流排擴充模組系列,也能運用在現行PXIe-8880 嵌入式控制器與PXIe-1085 24 GB/s 機箱中 (兩者均提供 PCI Express Gen 3連接功能)。對NI 平台與生態系統而言,這套由機箱與控制器構成的高頻寬組合十分重要,方便工程師建置更具智慧效能的測試系統。這些測試系統受惠於DC與毫米波等600種以上的 PXI 產品,並可透過PCI Express匯流排與亞毫微秒等級的同步化功能達成高速的資料傳輸。受到合作夥伴、附加IP與應用工程師構成的活躍生態系統支援,NI平台能夠大幅降低測試成本、縮短產品上市時間,並確保測試器能因應未來挑戰。

關鍵字: PXI  遠端控制  匯流排  擴充模組  NI  國家儀器  測試系統與研發工具  無線通訊測試 
相關產品
簡化5G PA驗證 MaxLinear與NI整合射頻演算法與IC測試軟體
NI 發表 LabVIEW NXG 的新功能 推出快速、靈活且適用於網路的功能
NI推出滿足5G NR研究與系統原型製作的全新mmWave Radio Head
NI擴充RFIC測試功能以因應NB-IoT與eMTC標準
NI 推出Sub-6 GHz 5G新空口參考測試方案
  相關新聞
» 安立知獲得GCF認證 支援LTE和5G下一代eCall測試用例
» 資策會與DEKRA打造數位鑰匙信任生態系 開創智慧移動軟體安全商機
» 是德科技推動Pegatron 5G最佳化Open RAN功耗效率
» 是德科技PathWave先進電源應用套件 加速電池測試和設計流程
» DEKRA德凱斥資10億新建總部與實驗室 提供一站式測試檢驗服務
  相關文章
» 最佳化大量低複雜度PCB測試的生產效率策略
» 確保裝置互通性 RedCap全面測試驗證勢在必行
» ESG趨勢展望:引領企業邁向綠色未來
» 高階晶片異常點無所遁形 C-AFM一針見內鬼
» 高速傳輸需求飆升 PCIe訊號測試不妥協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D5BD6VYSTACUKN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